前几天回粤西老家,堂哥拉着我去镇上的广东农信网点办贷款。路上他嘟囔:”现在这些银行啊,搞得跟城里一样,手机点几下钱就到账了。”我看着他粗糙的手指在智能手机上熟练地滑动,突然意识到,这家曾经土得掉渣的农信社,正在完成一场惊人的蜕变。
说实话,十年前我对农信系统的印象还停留在铁栅栏柜台和手写存折的年代。但这次回去发现,他们居然搞起了数字普惠金融——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科技概念,而是真真切切落到实处的服务。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甚至为当地果农开发了一套农产品溯源系统,扫码就能看到荔枝从开花到包装的全过程。这种”土洋结合”的做法,反倒比某些大银行的数字化更接地气。
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科技装备跟上了,农信社骨子里的”人情味”却没丢。隔壁村的养虾大户老陈告诉我,去年台风季他的虾塘受灾,信贷员主动上门帮他办了延期还款,还带着农技站的人来指导复产。”要是换成别的银行,怕是早就催收电话打爆了。”老陈说着,掏出一包红双喜递给柜台里的老信贷员——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信任关系,恐怕是再高级的AI都替代不了的。
但我也在思考,这种”人情化服务”到底是优势还是隐患?某种程度上,农信系统就像个精分的双面人:一方面要完成冰冷的KPI考核,另一方面又要维系传统的乡情社会纽带。我听说某些网点为了完成数字开户指标,不得不教七八十岁的老人用手机银行,这种数字鸿沟下的强行转型,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

最近他们还在推”整村授信”模式,听着挺创新,但实际运作中却暴露了乡村社会的另一面——宗族关系网反而成了风险控制的隐形障碍。某个村的信贷员私下跟我抱怨,给同宗亲戚办贷款时,风控条例执行起来格外艰难。这种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让金融工具在现代性与传统性之间反复撕扯。
或许农信系统的真正挑战不在于科技升级,而在于如何找到商业化与普惠性之间的平衡点。当我看到他们新装修的网点里,同时放着智能柜员机和老式茶具时,突然觉得这个矛盾的画面特别真实——既要向前奔跑,又不能丢下来时的路。
回城前我又去了趟镇上网点,看见信贷员正手把手教一个阿婆刷脸取款。老人颤巍巍地对着摄像头,试了三次才成功,却笑得像捡了宝贝。这个瞬间让我恍惚觉得,金融科技的终极意义或许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体面地接住这个时代。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