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咖啡厅,我撞见一位私募销售总监正对着手机反复排练话术。”王总您放心,我们这个产品绝对优先分红…不对,得说‘具有较明确的分红预期’…”他嘟囔着第五遍修改台词时,我突然意识到双录政策实施七年,早已催生出行业特有的行为艺术。
双录本意是保护投资者的照妖镜,现在却成了合规部门的剧本杀。某TOP10私募的培训手册里,光是”预期收益率”的替代话术就列了17种——”历史表现””模拟回测””同业对比”,每个词都像瑞士银行保险柜,打开三层还有密码锁。最讽刺的是,某些客户反而觉得太过规范的销售”不接地气”,去年有客户当场打断双录:”别念稿子了,直接说年化能到多少?”
我参与过某产品路演的双录现场,活像科班演员带票友唱戏。基金经理每说三个专业术语就要暂停:”刚才提到的夏普比率需要解释吗?这段要重录吗?”客户签完字嘟囔:”比我买房贷款面签还累。”但你说这流程没用?也不尽然。至少某明星私募去年就靠双录视频躲过投诉,当时客户坚称没被告知风险,一调录像发现人家不仅讲了风险,还手把手教他在风险揭示书签了名。
现在行业里暗流涌动的是”双录化妆术”。有家机构给客户准备提词器,风险条款用绿色标注;某销售在解释”可能损失全部本金”时故意加快语速,念到”历史年化达12%”突然放慢;更精妙的在画外——端茶倒水时”不经意”提到某大佬刚认购5000万,这类信息永远不会出现在录音录像里。
说到底,双录就像给丛林法则披上西装,该发生的交易仍在发生。只不过从前是酒桌上一句”包赚”就拍板,现在得先走过半小时的合规红毯。有位客户说得妙:”看双录就像看药品说明书,字都认识,但真吃下去什么效果,还得看体质。”
或许真正的突破点不在录制过程本身,而在于怎么让风险感知穿透那层合规滤镜。就像真正的好医生不会光念副作用清单,而是看着你的眼睛说:”这个药能治你的病,但代价是…” 金融产品什么时候能练出这种带着温度的诚实,双录才不算白录。
(后记:刚写完这篇,收到私募朋友微信:”双录时客户问能不能快进,我说不行,但可以给您点杯咖啡等着…”您看,人类的适应性永远超乎想象)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