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跟朋友吃饭,聊起理财。他说最近把工资卡里那点闲钱全扔进了建行的活期理财,还一脸得意地跟我说:“每天睁开眼就能看到收益,虽然不多,但比活期强多了!”
我听完差点没把嘴里的咖啡喷出来。
倒不是说他做得不对——事实上,建行的活期理财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适合那些懒得折腾、又不想让钱“躺平”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太容易满足于这种“微小的确定性”了?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银行排队时遇到的一位阿姨。她一边填单子一边嘟囔:“这年头,存钱不赚反亏,买个理财还得提心吊胆。”当时我就在想,活期理财某种程度上成了现代人的“安全感安慰剂”——明知道收益率跑不赢通胀,却依然乐此不疲,图的就是那种“钱还在动”的幻觉。

建行的产品设计挺有意思。表面上T+1赎回、随时可取,灵活得像活期存款,但实际上背后绑着一堆货币基金和短期债券。说白了,银行是在用你的零钱去赚利差,而分给你的只是零头中的零头。当然,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刻薄——毕竟比起某些P2P爆雷的平台,建行至少不会卷款跑路。
但最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甘愿被这种“温和的剥削”所驯化?我们沉浸在每日几分几毛的收益提醒中,仿佛这就是理财的全部意义。某种程度上,活期理财成了金融系统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奶头乐”——既让你觉得自己的财商在线,又不会真正威胁到现有的资本结构。
我甚至怀疑,这种产品本质上是一场共谋。银行需要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我们需要心理安慰,于是双方心照不宣地维持着这个游戏。而真正的矛盾被巧妙地掩盖了:既然都知道钱在贬值,为什么我们还在为0.3%和0.35%的收益率斤斤计较?
当然,话说回来,我自己也在用建行的活期理财——毕竟零钱总得有个去处。但这种便利性背后,总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荒谬感。我们一边抱怨阶层固化,一边却又在最低风险的金融产品里打转,仿佛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紧紧抓住一个救生圈,却忘了自己原本想的是扬帆远航。
也许活期理财最大的价值不在于赚多少钱,而在于它让我们保持了与金钱的某种联结。就像我那位朋友说的:“至少这说明我没完全放弃治疗。”是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能坚持做点什么——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理财行为——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反抗。
只是偶尔,我会想起那位在银行排队的阿姨。不知道她现在是否还在比较哪个产品的七日年化高了0.01%,是否已经意识到,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好的活期理财,而是一场关于财富分配的深刻革命。
不过在那之前,我还是得打开手机银行,把刚到账的工资转入建行的“龙宝”里。你说这算不算一种黑色幽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