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无意中听到邻桌两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兴奋地讨论着某只热门股的融资买入比例。其中一个挥舞着手机说:“杠杆加到满,这波行情错过就是罪过!”那一刻,我突然想起2015年夏天在这个同样的位置,我也曾听过几乎完全相同的对话——而当时说那句话的人,据说在随后的股灾中彻底离开了这个市场。
这让我产生了一个或许不太合时宜的想法:融资买入比这个看似客观的数据,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衡量市场情绪的“反向指标”。当这个数字疯狂飙升时,往往不是冲锋的号角,而是危险的信号。
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投资者看待融资买入数据时,都带着一种近乎天真的乐观——仿佛越多人借钱买股票,就越证明上涨的合理性。但如果你在市场里待得足够久(比如像我这样经历过三轮牛熊转换),可能会开始用另一种视角解读这个指标。
就拿最近的新能源板块来说吧。当融资买入比例突破15%时,各大论坛一片欢腾,我却感到脊背发凉。不是因为我不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而是我太了解A股市场的特性——我们总是习惯把好故事讲成灾难片。机构需要出货,媒体需要话题,散户需要信仰,而融资数据恰好成了所有人自我安慰的最佳麻醉剂。

我曾经做过一个不太严谨的统计(纯粹是个人兴趣):在过去五年里,当某个板块融资买入比连续三天超过20%后,接下来一个月内出现10%以上回调的概率超过七成。当然,这很可能只是巧合,但市场中最迷人的不正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吗?
最讽刺的是,我们一边警惕着“散户盲目跟风”,一边又虔诚地追捧着代表散户情绪的融资数据。这就像明知酒精伤身,却总用“小酌怡情”来自我欺骗。我记得2020年科技股狂潮时,有个私募朋友信誓旦旦地说“这次不一样”,结果呢?历史或许不会简单重复,但押韵的方式总是惊人地相似。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这个指标的真实含义。融资买入比的飙升不一定代表共识,反而可能暴露了市场的脆弱性——当所有人都已经上车,还有谁来继续推动这辆超载的列车?这个数据反映的不是资金实力,而是情绪的极端化。就像派对最热闹的时候,往往离散场不远。
说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太过悲观了。毕竟市场中永远存在例外,我也见过真正能驾驭杠杆的高手(虽然凤毛麟角)。但如果你问我个人的选择?当我看到融资买入比创新高时,第一个动作永远是检查止损线。这不是怂,而是在这个市场上活得够久的必备修养。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如此痴迷于各种数据指标,是不是在逃避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当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时,你有没有勇气停下来想想,这到底是一场奔赴财富的盛宴,还是集体无意识的狂欢?
(写完这些,我突然发现咖啡已经凉了。窗外陆家嘴的霓虹依旧闪烁,不知道今天又有多少人在融资买入的狂欢中,忘记了审视自己内心的风险刻度。)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