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时刻:当“大小非”成为市场的幽灵
我至今记得2018年那个闷热的午后,坐在陆家嘴某券商的会议室里,听一位上市公司副总眉飞色舞地讲述他们即将迎来的限售股解禁——“这是价值的释放,是市场机制的胜利”。当时我刚入行两年,还天真地点头附和。直到三个月后,那家公司股价在解禁首日暴跌23%,我才意识到自己见证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收割。
一、解禁潮下的众生相
所谓“大小非”,本质上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产物——股权分置改革后遗留的限售股问题。大非指持股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小非则是5%以下的股东。这个看似中性的金融术语,在实践中却成了悬在无数散户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认识的老股民张师傅有个精妙的比喻:“大小非解禁就像小区里突然宣布所有地下车位免费开放——原本有车位的业主瞬间贬值,而最早知道消息的人早就囤积了临时通行证。”去年某科创板公司解禁前,公司高管集体在朋友圈晒出“对企业未来的坚定信心”,私下却通过大宗交易折价8%抛售,这种魔幻现实每天都在上演。

二、监管的艺术与无奈
监管部门这些年确实做了不少努力,从提前披露要求到减持新规,但总感觉在玩一场永远追不上规则的猫鼠游戏。有个在证监局工作的朋友私下吐槽:“我们就像拿着渔网抓泥鳅,他们总能找到漏洞。最近流行‘离婚式减持’,还有假借ETF换购套现的,防不胜防。”
最讽刺的是,某些打着“价值投资”旗号的机构,本质上是在做解禁套利生意。他们提前三个月布局即将解禁的个股,利用资金优势制造上涨假象,等到解禁日配合股东出货。某私募经理醉后坦言:“我们赚的不是企业成长的钱,是信息不对称的钱。”
三、撕裂的估值体系
这引发了我更深的忧虑——大小非现象正在扭曲整个A股的估值逻辑。理论上股票价格应该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折现,但在解禁压力下,股价更多体现的是筹码博弈。某创业板公司市盈率常年维持在30倍,解禁后直接腰斩至15倍,难道企业价值一夜之间就蒸发了一半?
更可怕的是这种预期形成的自我实现。我调研过某半导体公司,基本面优秀但临近解禁期,机构投资者清一色回答:“等解禁砸完坑再进”。当所有人都等着捡带血的筹码,谁来做真正的价值发现者?
四、或许该换个思路
传统的监管思路总是在“限制减持”上打转,但也许我们需要更根本的解决方案。为什么不把解禁股与原始股东的实际经营绩效捆绑?比如设置动态解锁条件:只有达到行业平均ROE水平才能全额减持,未达标者按比例锁定。这既保护中小投资者,又能倒逼股东专注经营。
另外,当前大宗交易制度事实上成了减持洗白通道。能否引入更透明的竞价机制?或者像港股那样设置更长的锁定期?我知道这些建议会触动太多利益集团,但看着每轮解禁潮后散户的哀鸿遍野,总得有人说出皇帝的新衣。
结语:期待真正的转折点
最近科创板启动做市商制度,或许是个积极信号。但制度设计再完美,终究需要执行者守住底线。每次路过证监大厦,我总会想起那位副总当年自信的笑容——如今他那家公司已濒临退市,而当年减持套现的十几亿资金,早已通过海外信托完成了转移。
或许大小非问题从来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问题。在资本与道德的拉锯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聪明的规则,更是一场投资文化的重生。当某天解禁公告不再引发恐慌性抛盘,当股东减持被真正看作普通的市场行为而非收割信号,中国股市才算真正走向成熟。
(写完这篇文章时,手机弹出某上市公司“承诺暂不减持”的公告。不知道这次,又有多少人会选择相信?)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