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这杯酒,敬的是未来还是幻觉?
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馆,我目睹了一场教科书般的融资表演。两个穿着定制西装的年轻人对着一位投资人,用“生态闭环”、“颠覆式创新”、“万亿级市场”编织着一个精美绝伦的故事。投资人频频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这是他在心算股权稀释率的习惯动作。我突然想起三年前自己第一次融资时,也是这样把PPT做得花里胡哨,仿佛融到的不是钱,而是通往成功的魔法门票。
有意思的是,现在回头看,那些当初融资最顺利的项目,反而死得最快。就像给旱地里的秧苗猛灌化肥,表面上长势喜人,根茎却早已腐烂。我认识个做预制菜的老李,去年拿了三千万融资后疯狂扩张,最近在朋友圈卖起了二手车——公司黄了,但投资人要求回购股份的律师函倒是准时送达。
资本有时候像是个蹩脚的导演,总爱给创业者加戏。明明是个卖煎饼的生意,非要包装成“餐饮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做个社区团购,硬要说是“重构本地生活服务链路”。我有次在DemoDay听到个做智能猫砂盆的项目,创始人声称要“通过排泄物大数据构建宠物健康云平台”,台下投资人居然真的在认真讨论估值模型。这荒诞的场景让我想起皇帝的新装——所有人都看见光屁股,但没人敢说破。
更吊诡的是融资成功后的心态变异。曾经省吃俭用算着服务器成本的团队,突然开始讨论该买Herman Miller还是Humanscale的办公椅;原本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创始人,发言时总要带几句英文单词。有次参加完某融资发布会,看着台上意气风发的CEO,我莫名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个把钢笔卖给合伙人的经典桥段——最成功的销售,往往是先把自己给骗信了。

当然不是说融资本身有原罪。去年见过个做工业物联网的小伙子,拿钱后闷头研发两年,最近刚拿下首钢的订单。但这样的人现在反而成了异类——资本更喜欢听三个月增长百倍的神话,就像赌徒永远觉得下一把就能翻本。有个投资人私下跟我说,现在看项目要先问“能不能在18个月内做到百亿估值”,至于是卖卫星还是卖辣条,反而不重要了。
最近我常翻红楼梦,发现风投圈和贾府竟有几分相似:都爱讲排场,都信警幻仙境的预言,最后都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区别在于贾府花的是祖上积蓄,而我们烧的是LP的钱。有时候深夜复盘,会觉得这行业最缺的或许是点“败家子哲学”——既然横竖要败家,不如败得有点创意。
说到底,融资就像结婚彩礼,数额再大也只是故事的开始。真正考验人的是怎么把日子过下去,而不是整天把礼金数额挂在嘴边。可惜现在太多人忙着办婚礼,却忘了婚姻的本质是什么。下次再有人跟我吹融资额,我大概会问他:所以呢?你的用户昨晚睡着时,手机里还留着你的APP吗?
(写完这段突然收到FA的消息,说有个项目估值又涨了30%。得,我先去给人道个喜,毕竟这年头能持续融资也是种本事——哪怕最后都是给打印机厂和共享办公做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