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私募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最怕的不是同行抢项目,是楼下中信银行的大堂经理开始卖私募产品了。” 这句话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可不是么,当年那个帮你办房贷都要排两小时队的传统金融机构,如今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递上的名片,头衔已经变成了”综合财富规划师”。
我记得特别清楚,三年前第一次接触中信理财子公司产品时的那种割裂感。那是个下着雨的周二下午,我坐在朝阳区某支行的VIP室里,听着90后客户经理用近乎互联网产品的语言描述一款固收+策略。”年化4.8%的基准收益,最大回撤控制在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风控模型阈值内”——这话术要是放在五年前,大概率会从某家Fintech创业公司嘴里说出来。
但有意思的是,当真正拆解他们的明星产品”信享盈系列”时,我发现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这些看似创新的结构化产品,底层资产竟有超过60%还是投向自家银行的信贷资产包。这就像米其林餐厅用预制菜做招牌料理,所谓的”理财子公司独立运营”,在资产端终究难逃母行的输血依赖。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去年四季度他们推出一款ESG主题产品时,宣传材料里特意强调”与国际知名可持续投资机构合作”。但当我托朋友查到实际持仓,发现重仓的某新能源企业债券,其发行主体同时是中信银行的重要信贷客户。这种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理财子公司面临的终极悖论——既要戴着市场化竞争的镣铐跳舞,又挣不脱母行生态链的脐带供养。

最让我警觉的是近期观察到的客户画像变迁。过去在银行买理财的大多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现在却看到不少退休老人拿着积蓄配置中高风险混合类产品。某次我亲眼目睹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姨,在客户经理”历史年化6%”的话术引导下,签下了风险揭示书最后一页的确认函。这种场景让我脊背发凉:当传统银行的信用背书遇上净值化转型的浪潮,投资者教育的滞后正在埋下系统性风险的引线。
不过话说回来,若因此全盘否定理财子公司的价值,或许也失之偏颇。我认识某中型制造企业主,去年通过中信理财的定制化服务盘活了8000万应收账款,资金成本比传统保理业务低了整整120个基点。这种产融结合的深度服务,确实是传统资管机构难以提供的价值洼地。
站在2023年的十字路口,理财子公司更像是在玩一场精妙的平衡术:既要保持母行的风控基因,又要嫁接资管市场的创新灵魂;既要维护传统客群的信任惯性,又要应对净值化时代的波动考验。就像我那位私募朋友最后感慨的:”他们现在缺的不是资金端优势,而是真正敢对不良资产说不的投决勇气。”
或许某天,当我们在中信理财的产品说明书里,看到第一个因为踩雷而全额计提亏损的案例时,才是这个行业真正成熟的标志。毕竟没有经历过周期洗礼的资管机构,永远只是温室里的花朵——哪怕这朵花,生长在金融巨头的庭院深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