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去年秋天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一位做区块链项目的年轻人。他兴奋地给我看手机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他的初创公司通过发行代币,三小时内募集了传统风投需要三个月才能筹到的资金。“银行?投行?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中间商抽成。”他说话时眼睛里闪着光,那种混合着叛逆与憧憬的神情,让我突然意识到金融市场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某种根本性的位移。
直接融资本质上是一场关于金融民主化的实验。它把原本被投行、券商垄断的资本通道撕开一道口子,让资金像野马般在发行方与投资者之间奔腾。最讽刺的是,我们一边在P2P暴雷中咒骂监管缺失,一边又在科创板为注册制欢呼——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我们对金融自由的双重渴望:既想要华尔街的效率,又想要瑞士银行的安全,却不愿支付中间环节的溢价。
我越来越怀疑所谓“金融创新”的本质。当企业发债可以跳过承销商,当散户能直接认购IPO,表面看是降低了交易成本,实则重构了风险分配机制。去年某新能源车企闪电完成百亿定向增发,那些连夜下单的机构真的比投行风控团队更懂行业吗?或许我们只是在用新的信息不对称替代旧的不对称——算法推荐代替分析师报告,网红基金经理代替柜台交易员,本质上仍是少数人用新工具收割多数人的游戏。
最让我忧虑的是监管体系的滞后性。现行证券法还带着浓重的间接融资时代烙印,就像用马车交规管理自动驾驶。某次行业论坛上,一位证监会老专家私下吐槽:“现在项目过会速度追不上企业融资迭代速度,我们审阅材料的三个月,够创业者发两轮数字货币了。”这种时空错位导致监管要么过度反应(如一刀切叫停ABS业务),要么被动缺位(如对SPAC监管的模糊地带)。

但直接融资最深刻的变革在于重新定义“信用”。传统金融依靠抵押物和财报数据构建信用体系,而新兴平台用社交数据、供应链流水甚至代码开源程度来评估信用。这让我想起杭州某小微电商,靠淘宝店销售数据获得区块链贷款,比银行征信报告管用得多——这种基于真实交易行为的信用评估,或许才是金融本该有的样子。
某种程度上,我们正在见证金融权力的碎片化转移。投行精英们西装革履的会议室谈判,正在被直播间里的众筹路演取代;华尔街日报的股价分析,敌不过Reddit论坛的集体情绪共振。这种去中介化浪潮既令人兴奋又充满危险——当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投资银行家,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决策负全责。
站在2023年的拐点,我隐约感觉金融体系正在分化出两条并行轨道:一条是维持现有秩序的“合规市场”,另一条是野蛮生长的“自治市场”。真正有趣的不是二者谁取代谁,而是它们相互渗透产生的杂交品种——就像DeFi与传统金融的融合实验,既保留区块链的开放特性,又吸收监管框架的风控智慧。
或许未来某天,我们会像怀念线下书店般怀念传统投行——明知效率低下却带着某种仪式感。但当资本流动的速度突破临界点,金融终将回归其最原始的面貌:不过是人类用信用编织的集体幻觉,区别只在于这次,我们每个人都能亲手参与编织。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