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类投资者开始焦虑
上周在陆家嘴的咖啡厅里,我遇到了一位老朋友——某私募基金的合伙人。他搅动着那杯68元的冷萃,突然叹了口气:“你知道吗?我现在最怕听到的就是‘我们是A类投资者’这句话。”
这话让我愣了两秒。在金融圈混了十几年,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对“A类投资者”这个称号流露出近乎生理性厌恶的情绪。
光环之下的裂痕
按照教科书定义,A类投资者是那群净资产过千万、年收入百万起步、经历过完整牛熊周期的“合格投资者”。他们被默认拥有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这个假设本身就值得商榷。

我记得2018年去参加一个高端路演,台上的基金经理激情澎湃地展示着某个跨境并购项目。当说到“本项目仅对A类投资者开放”时,台下那些穿着定制西装的人们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那种微妙的优越感,几乎凝结在空气中。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资格认定把一群人框进了同一个标签,却忽略了最关键的风险偏好异质性。我认识不少传统行业起家的A类投资者,他们可以眼都不眨地投几百万到实体厂房,但对年化12%的私募产品却焦虑得失眠——这不是资金量级的问题,而是认知维度的错位。
被异化的风险定价
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越是标榜“仅限A类投资者”的产品,销售时越少谈风险。仿佛这个标签自带风险免疫光环似的。去年某知名PE推出一支门槛3000万的科创基金,路演材料足足200页,关于风险揭示的部分却藏在附录里,用了最小号的字体。
这让我想起彼得·林奇的那个比喻:把牡蛎撬开给客户看之前,先得让他们知道里面可能有珍珠也可能空无一物。但现在很多机构把A类投资者当成了职业食客,默认他们生来就懂得怎么辨别食材——实际上很多人只是突然继承了一大笔遗产的幸运儿。
焦虑的传导链
我那做私募的朋友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发现A类投资者正在变成最脆弱的群体。“去年有个客户,投了2000万在某个Pre-IPO项目上,现在每隔三天就打电话问能不能提前退出。他确实符合A类标准,但心理承受力可能还不如个炒币的大学生。”
这种错配正在形成诡异的传导链:投资者焦虑→基金经理被迫追求短期确定性→投资策略变形→业绩波动加剧→更加焦虑。有时候我觉得,某些机构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就像给不同体重的乘客发同一型号的降落伞——理论上都能用,但落地效果全靠运气。
打破标签幻觉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合格”的定义。资金规模只是最浅层的门槛,真正的投资资格应该包含:认知半径的广度、情绪稳定的强度、以及最重要的——对不确定性的包容度。
我越来越觉得,投资市场应该有个心理测评加权系统:除了看银行流水,还得测试你在净值回撤20%时会不会panic sell。见过太多人,在风险测评问卷上全选“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真遇到市场震荡时跑得比谁都快。
下次再听到“A类投资者”这个词,或许我们应该多问一句:你说的是账面上的A类,还是真正意义上的A类?当潮水退去时,这两个群体的泳姿差别,可能比想象中更大。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