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倾销:当国家开始玩”清仓大甩卖”
去年在河内的一家小咖啡馆里,我遇到了一位退休的越南央行官员。他搅动着杯子里浓稠的蛋咖啡,突然说:”知道吗?有时候我觉得各国央行就像菜市场里急着收摊的小贩,拼命想把手里快烂掉的水果甩卖出去。”这句话让我对外汇倾销有了全新的理解——它远不止经济学教科书上那些干巴巴的定义。
外汇倾销本质上就是一场国家级的”价格战”。当一个国家刻意压低本币汇率,就像商店挂出”跳楼价”的招牌,为的是让自家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显得格外便宜。但问题在于,这不是普通的商业竞争,而是带着政治算计的货币战争。
我记得2019年参加上海进博会时,一位德国机械制造商向我抱怨:”中国产的数控机床比我们便宜30%,这已经不是成本优势能解释的了。”他说话时不断擦拭眼镜的动作暴露了内心的焦虑。这种价格优势背后,人民币汇率的”适度调控”功不可没——这是教科书上不会告诉你的现实案例。
但外汇倾销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的双面性。对出口企业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我认识浙江一家玩具厂的老板,在人民币贬值周期里,他光靠汇率差就多赚了15%的利润,为此他专门给办公室财神像换了纯金底座。可同一时间,我的大学同学在北京某留学机构工作,看着家长们为暴涨的留学费用愁眉不展——毕竟贬值的货币意味着海外消费能力缩水。

美国财政部每年发布的汇率操纵国名单就像份”货币倾销黑名单”,但这份名单的政治意味总是大过经济实质。去年他们把瑞士列入观察名单时,我在苏黎世的银行家朋友冷笑道:”我们只是不想让瑞郎变成比特币而已。”这句话道破了外汇倾销判定中的灰色地带——什么样的汇率干预算”合理调控”,什么样的算”恶意倾销”?这个界限模糊得就像暴风雨前的海平面。
更吊诡的是,外汇倾销往往会产生反噬效应。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后英镑暴跌,理论上应该刺激出口,但牛津的一家汽车零件厂老板告诉我:”进口原材料涨价把利润都吃掉了,我们反而要裁员。”这种产业链全球化时代的”回旋镖效应”,让传统的外汇倾销理论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现在各国央行工具箱里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不像过去直接抛售本币那么简单,现在流行的是”预期管理”——通过官员讲话、政策吹风来引导市场,这就像用心理战代替真枪实弹。我观察到中国人民银行近年的操作就很值得玩味,他们更像是在玩”汇率柔术”,既不能太强引发贸易争端,也不能太弱导致资本外流。
说到底,外汇倾销反映的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层矛盾。当每个国家都想当”最便宜的出口商”时,结果只能是集体陷入”囚徒困境”。最近在曼谷参加亚洲金融论坛时,听到最精辟的比喻是:”这就像一群人试图通过踩低别人的救生圈来让自己浮得更高。”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外汇倾销正在变成一把越来越钝的刀。它暂时能切开某些市场,但最终可能伤到持刀人的手。下次当你看到某国货币突然贬值时,别急着计算出口收益,先想想这个古老的经济手段是否还能适应这个崭新的世界——毕竟,在算法交易和数字货币崛起的今天,中央银行们可能正在失去他们对汇率的传统掌控力。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