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险和寿险:一场关于”活着”与”离开”的金钱游戏
前两天和一位老同学吃饭,他神秘兮兮地说最近买了份”既能理财又能保障”的保险。我抿了口茶,忍不住笑了——这不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心理作祟吗?就像想在相亲市场上找个既貌美如花又家财万贯的对象,最后往往两头落空。
说实话,我曾经也是个理财险的忠实拥趸。三年前在某保险经理的游说下,我买了份年缴两万的理财险,美其名曰”给孩子存教育金”。直到去年家里急需用钱,想把钱取出来时才发现,所谓的”理财收益”还没银行定期高,提前退保还要损失三成本金。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把保险当理财工具,就像让厨子去修车——专业不对口啊。
寿险就实在多了。我舅舅去年突发心梗去世,幸好早年买了份50万的定期寿险。葬礼上舅妈红着眼眶说:”这笔钱虽然换不回人,但至少让孩子能继续上学。”你看,寿险从不玩虚的,它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你:当生命无法继续时,爱还可以用金钱延续。
但现代人似乎更迷恋理财险营造的幻觉。保险公司把产品包装得花里胡哨,什么”现金流规划””资产传承”,本质上都是在利用人们对不确定未来的焦虑。我认识个精算师朋友私下说,市面上90%的理财险,实际收益率都跑不赢通胀。但为什么还这么火?因为人们宁愿相信一个美好的谎言,也不愿面对”人终有一死”的残酷真相。

有个反直觉的观点:买理财险的人往往最不需要理财。真正会理财的人早去玩基金股票了,只有对金融一窍不通的小白,才会把保险当投资渠道。这就好比不会做饭的人总爱买多功能料理机,最后发现最常用的还是那个煮泡面的功能。
最近数字货币暴跌倒是给理财险泼了盆冷水。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当高风险投资遇冷时,理财险销量反而上升。这暴露了人们一种奇怪的心理安全需求——既害怕风险,又不甘于低收益。这种拧巴的心态,正好被保险公司的精算师拿捏得死死的。
说到底,这两种保险根本是两套逻辑。寿险是在赌生命的长短,赌注是家人未来的生活保障;理财险是在和保险公司对赌收益率,赌注是你未来几十年的现金流。前者赌的是责任,后者赌的是贪婪。
要是让我给建议,我会说:先买足寿险保额,再考虑理财储蓄。就像盖房子先打地基再搞装修,千万别本末倒置。毕竟当我们谈论保险时,本质上是在谈论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确定性——而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什么该赌,什么不该赌。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那个推销理财险给我的业务员,上个月已经转行去做数字货币了…这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