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投资:华尔街的优雅赌徒与我的那杯苦咖啡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大摩(摩根士丹利)还是在我大学实习那会儿。当时带我的老交易员一边盯着屏幕上跳动的K线,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在这儿,你要学会区分两种人——一种是来赚钱的,另一种是来和大摩跳舞的。”他啜了口早已凉透的咖啡,”可惜啊,大多数人连舞曲的调子都听不明白。”
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看到大摩又抛出什么惊为天人的投资策略时,总会想起那个布满烟味和焦虑的交易大厅。你说大摩是华尔街的智者?我倒觉得他们更像是个戴着金丝眼镜的赌徒——永远知道什么时候该押注,什么时候该优雅地抽身离开。
一、精英主义的双刃剑
大摩最令人着迷又不安的,是他们那种近乎傲慢的自信。去年在陆家嘴的金融峰会上,我遇到一位从大摩出来的基金经理。聊到市场波动时,他笑着说:”我们从不预测风暴,我们只是习惯在雨中跳舞。”这话听着很酷是吧?但转念一想,2020年3月市场熔断时,最先喊出”现金为王”的可不就是他们?

这种精英思维造就了大摩独特的投资哲学:他们敢于在元宇宙概念还像个笑话时就重仓布局,也曾在所有人追捧新能源时悄悄减持宁德时代。有时候你觉得他们像个固执的预言家,有时候又像个逆势而动的疯子。但妙就妙在,当他们犯错时——比如去年误判了美联储的加息节奏——那份道歉报告都写得像篇学术论文,让你差点忘记他们刚刚亏了客户几十亿。
二、数字游戏里的人性陷阱
我最佩服大摩的一点,是他们总能把冷冰冰的数据讲成热血沸腾的故事。记得他们去年推出的”ESG2.0″概念吗?把碳足迹指标和股票收益率做相关性分析,包装得就像发现了金融界的相对论。但当我真的去翻他们的持仓时,发现增持最多的其实是某家备受争议的锂电池厂商——这家公司的刚果钴矿供应问题,恰好被埋在第83页的附录里。
这让我想起个有意思的现象:大摩的分析师们总爱用”范式转移”这样的宏大词汇,但他们的交易员却在私下说:”所谓新范式,就是旧酒装新瓶时没人注意生产日期。”某种程度上,大摩最厉害的不是预判未来,而是给当下的投机穿上合体的理论外衣。
三、在中国市场的优雅冒险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大摩在中国市场的操作。他们一边唱着”长期看好中国资产”的高调,一边把QFII额度用得像个高频交易工具。我有次统计过,他们在A股的前十大重仓股,平均持有期只有13个月——这哪是价值投资,分明是精心计算的战术穿插。
最戏剧性的是2021年对某互联网巨头的操作:2月份还在报告里称赞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等到3季度财报前突然降级为”观望”,精准躲过了后续40%的暴跌。事后他们的首席策略师在接受CNBC采访时说:”我们始终保持着对中国监管环境的敬畏。”好一个”敬畏”,说得就像天气预报员把漏报暴雨称为”对大气运动的谦卑”。
四、赌场里的数学家
也许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理解大摩。他们本质上是个戴着数学模型面具的心理学大师,深谙如何用贝叶斯定理包装人性弱点。当散户为某个概念热血沸腾时,他们在计算情绪溢价的反转点;当市场陷入恐慌时,他们在测量恐惧情绪的折价深度。
有次我和他们的一个量化基金经理喝酒,这人半醉时说漏了嘴:”我们的alpha模型里最重要的因子,其实是测量别人犯错的概率。”这话让我愣了半天——原来他们赚的不是认知差,而是人性误差。
现在再看大摩的研报,总带着种看魔术表演的心情。你知道那些光鲜的图表背后藏着机关,但还是忍不住想鼓掌。他们的真正魔力,在于让客户相信那些精准的逃顶和抄底都是深思熟虑的战略,而不是精心计算的赌博。
也许老交易员说得对,和大摩跳舞最重要的是听懂弦外之音。当他们说”长期看好”时,可能在悄悄减仓;当他们说”战术调整”时,说不定正在全力出击。就像那杯凉掉的咖啡,滋味如何只有喝的人知道——只不过大摩总是那个往咖啡里加糖的人,而你永远不知道他加的是糖还是代糖。
(写完这篇时窗外正好下雨,莫名想起大摩去年那份关于气候投资的报告。他们说未来十年与水处理相关的股票会涨300%,不知道这次押对的是数学还是人性。)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