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我在苏黎世班霍夫大街的金店橱窗前驻足。隔着防弹玻璃,一块标注着”999.9″的金锭在射灯下泛着冷光。旁边有位穿着考究的老先生正用放大镜仔细端详一枚南非克鲁格金币,他那专注的神情不像在选购商品,倒像在举行某种宗教仪式。
这种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投资实物黄金时,买的从来不只是金属本身。
银行经理们总爱用标准差和β系数跟你分析黄金的避险属性,但我觉得那套说辞漏掉了最关键的东西——当你能用指尖触碰到那些沉甸甸的金属时,某种原始的安全感会顺着脊髓爬升。我认识个北京老炮儿,在08年金融危机时把三根金条塞进微波炉里(当然从没通过电),他说每次打开厨房橱柜看见那抹黄色,比看账户余额踏实十倍。
不过这种踏实感要价不菲。现在买金条得额外支付5-15%的溢价,卖的时候又要被打折回收——这还没算保管箱费用和半夜担心遭贼的精神损耗。有回我和做私募的朋友算过账,持有实物黄金的年化隐性成本可能高达3%,比很多黄金ETF管理费贵了二十倍。但话说回来,灾难真来临时,你总不能抱着证券账户去换面包吧?

最讽刺的是,我们一边用最先进的区块链技术交易加密货币,一边又回归到最原始的囤积贵金属行为。上周还有个硅谷的CTO给我晒他定制的钛合金比特币冷钱包,转头又神秘兮兮地问要不要合伙在犹他州租个废弃导弹井存金条。这种科技与原始性的精神分裂,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注脚。
现在年轻人里流行买那种0.1克重的迷你金豆,月薪三千也能当”黄金囤积者”。有次看见个姑娘把攒了半年的金豆倒进玻璃瓶,摇晃时发出的声响让她笑得像捡到橡果的松鼠——你看,重要的从来不是投资回报率,而是那种具象化的积累快感。
说到底,实物黄金投资像买保险:最理想的情况是你永远用不上它,但你知道它就在那里。我的保险经纪有句话说得妙:”安全感这东西,就得是能攥在手心里的重量。”虽然从财务角度看这简直蠢得可爱,但人嘛,谁还没点需要摸着真东西才能安心的时刻?
(后记:写完这篇我去查了查金价,发现去年在苏黎世看的那块金锭已经涨了13%——所以你看,有时候非理性的安全感,反而给了最理性的回报。)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