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海外买房时,究竟在买什么?
上周被朋友拉去参加了一场海外房产投资会。说实话,起初我是抗拒的——那些西装革履的销售顾问、精心调过色的项目效果图,还有千篇一律的“永久产权”“以租养贷”话术,总让我想起菜市场里叫卖最后一批打折猪肉的摊贩。
但那天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中场休息时,我旁边一位六十岁上下的阿姨拉着项目经理追问:“如果我买了普吉岛那套公寓,阳台上的椰子熟了掉下来砸到人,算我的还是物业的?”项目经理显然没料到这种问题,支吾了半天没给出确切答案。
我突然意识到,这场看似专业的投资狂欢,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幻觉的交易。
我们投资海外房产,买的从来不只是砖头和水泥。我们买的是对某种生活的想象——或许是普吉岛午后斑驳的阳光,或许是温哥华秋季铺满枫叶的街道,又或许是里斯本老街咖啡馆里飘来的蛋挞香。这种情绪消费的属性,让海外房产变成了最奢侈的盲盒。

三年前我接触过一位在柬埔寨西港买了公寓的投资者。当时销售告诉他“这里是下一个深圳”,他买了三套期房。去年再见时,项目烂尾了,那块地现在长满了半人高的野草。“就当买了张彩票吧,”他苦笑着晃动手中的啤酒杯,“只不过这张彩票要20万美元。”
有意思的是,这种投资反而最考验人的自我欺骗能力。我们在国内买个学区房会反复比较周边学校升学率,计算通勤时间,纠结物业费每平米多五毛钱。但面对海外项目,却愿意相信某位从未去过的国家有个小镇即将因为一条规划中的高铁而房价翻倍——尽管我们连这个国家的总理是谁都不知道。
某种程度上,海外房产投资成了中产阶层的元宇宙。我们通过支付首付获得入场券,在这个平行宇宙里,我们是国际房东,是跨文化投资者,是眼光独到的冒险家。这种身份认同的快感,往往比租金回报率更让人上瘾。
我认识的一个私募基金经理说得更刻薄:“买海外房产的,要么是真懂的老狐狸,要么是钱多怕贬值的焦虑症患者。可惜市场上99%都是后者。”他自己在德国买了栋百年老宅,却坚持不出租——“那是我收藏的时间艺术品,谈回报率就俗了。”
现在最让我警惕的,是某些中介开始用“对抗人民币贬值”“规避CRS”这样的恐惧来推销项目。当投资建议开始利用人们的焦虑而不是理性计算时,这个游戏就开始变味了。就像我朋友说的:“如果你连外汇管制都搞不定,还谈什么全球资产配置?”
或许下次再参加这种投资会,我们应该问些更本质的问题:除了销售手册上的数字,我们是否真的了解那个街区的犯罪率?是否知道当地租客平均多久会拖欠一次房租?是否计算过跨国维权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阳台上的椰子到底归谁管。
说到底,所有的投资都是与不确定性的共舞。只是有些人买了舞池的入场券,却忘了问这首曲子究竟要跳多久。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