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晃着威士忌杯突然问我:”你说现在人人喊着投资自己,但怎么越投资越焦虑?我去年报了三个线上课,买了Kindle读完两本书,健身房私教课花了小两万——结果呢?工资没涨,头发倒掉了不少。”
这话让我想起两年前在798艺术区偶遇的某个”自我提升工作坊”。三十多个人挤在loft里,跟着一个穿亚麻衫的导师做冥想,墙上贴着”投资大脑就是最佳理财”的标语。后来听说那个导师其实是某P2P平台跑路的销售总监。
我们这代人似乎陷入某种集体性恐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知识付费平台告诉你必须学Python,社交媒体鼓吹”多重收入流”,连电梯广告都在嘶吼”你充电的速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但很少有人问:这些所谓的投资,到底多少是真实需求,多少是消费主义裹挟下的焦虑赎罪券?
我越来越怀疑,当下流行的”自我投资”本质是种精巧的逃避。当我们把3888元的写作课订单截图发朋友圈时,获得的即时满足感可能远大于真正写完十万字带来的延迟反馈。就像我那个买了全套摄影器材却永远用Auto档的表弟——他投资的不是摄影技术,而是”可能成为摄影师”的幻觉。

真正的投资自己或许恰恰相反。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不是追逐热点而是守护专注。认识个做漆器的老师傅,二十年就琢磨怎么调出生漆的最佳比例,智能手机都不会用,去年作品却被V&A博物馆收藏。这种近乎偏执的深耕,在追求”快速迭代”的现代人看来简直是愚蠢的时间浪费。
更讽刺的是,当所有人都在投资所谓的”未来竞争力”时,那些最基础的人类能力正在贬值。能三小时不碰手机深度阅读的人,比同时操作五个社交软件的人更具稀缺性;能面对面把一件事讲得引人入胜的叙事能力,比制作炫酷PPT的技能更难得。我们忙着给大脑安装各种插件,却放任操作系统日渐卡顿。
或许该重新定义”投资”——不是往身上贴金箔式的堆砌,而是像园丁对待植物那样:知道什么时候该修剪枝杈,什么时候要保留野性生长空间。最近开始每天留出半小时什么也不做,就盯着窗外梧桐树发呆。意外发现这种”浪费时光”的投资回报率,居然比多数付费课程高得多。
毕竟,当所有人都在疯狂充电时,学会适时断电可能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