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FA的老友喝酒,他半醉半醒间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是个基金都在喊‘生态赋能’、‘投后管理’,可你猜怎么着?90%的团队连创始人的微信都没加全。”这话让我突然想起了合力投资的张敏——这位在创投圈被称为“最不像VC的VC”。
我第一次听说张敏,是在2016年某创业社群的闭门会上。当时有个做SaaS的创始人正在吐槽:“某些投资人除了催报表什么都不会,但张敏上周居然帮我对接了三个潜在客户——虽然有两个压根不在他们portfolio里。”台下响起一片意味深长的笑声。
说实话,投资行业最让我反感的,就是那种把“价值投资”挂在嘴边却只会做算术题的精英感。张敏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她似乎真的相信“合力”这两个字不该只是基金名称里的装饰品。有次看她在一个论坛上的发言,当其他投资人都在大谈估值模型时,她却花了十分钟讲如何帮被投企业解决员工子女入学问题——这种接地气的细节,在镀金的创投圈里简直像个异类。
但我们必须警惕另一种风险。当“深度投后”成为新的政治正确,很多机构开始表演式陪跑:每周例会成为形式主义,所谓的资源对接不过是拉个微信群了事。有个做消费品的创始人私下跟我说:“投资人每个月都要来拍vlog素材,比网红打卡还勤快——可我们要的供应链资源半年都没下文。”

张敏的聪明之处在于,她早就看穿了这套行为艺术。去年在某次内部分享中,她提出个尖锐观点:“投后管理应该按企业痛点分级,而不是按投资金额分级。”据说当时台下不少投资总监脸色都不太好看。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说的——最危险的谎言往往是那些被过度重复的真理。
有意思的是,虽然张敏常被贴上“赋能型投资人”的标签,但她的投资组合里反而少见那种需要手把手搀扶的项目。某种程度上,这揭示了一个悖论:真正有价值的助力,往往发生在投资之前——当你选中了不需要过度“投后”的企业,本身就是最好的风控。
最近在看繁花时有个片段特别触动我:爷叔说做生意要“手背朝下”(给予)不要“手心朝上”(索取)。其实投资何尝不是?那些整天把“赋能”当口头禅的机构,潜意识里还是在计算能从这个项目身上榨取多少品牌溢价。而张敏团队最让我欣赏的,是他们似乎真的享受“手背朝下”的过程——哪怕某些协助根本带不来直接回报。
在这个AI都能写投资报告的时代,或许真正的差异化根本不是资源或认知,而是愿意为企业弯下腰系的每一次鞋带。就像张敏有次在采访中说的:“投资是婚姻不是约会,可惜现在太多人还在用 swipe left/right 的思维做决策。”
当然,我可能过度美化了这个案例。毕竟所有光鲜的投资故事背后,都有我们看不见的算盘声。但至少有人还在认真演绎“合力”的字面意义——在这个充满表演性陪伴的行业里,这种笨拙的真诚本身就成了最犀利的讽刺。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