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研经费遇上网页404:我在北京市自然基金委网站的奇幻漂流
上周三深夜,我泡着第三杯速溶咖啡,鼠标第17次划过北京市自然基金委网站的”申报指南”栏目。作为一个在高校实验室挣扎了六年的青椒,这个网站简直是我的赛博哭墙——每次访问都带着虔诚的渴望和隐秘的怨念。
说真的,你见过比这更分裂的数字化存在吗?首页轮播图上”推动首都科技创新”的标语金光闪闪,点开项目查询系统却像在解莫尔斯电码。去年我帮导师填报重点课题时,那个进度查询功能——老天,它居然在Chrome浏览器里显示”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这行代码怕是比我实验室养的那批小白鼠岁数都大。
最魔幻的是他们的PDF上传系统。记得有次我在截止日前三小时提交材料,进度条卡在99%开始鬼畜式抖动。当时我对着屏幕念了段混合了佛经和二进制代码的咒语,没想到真传上去了。后来听隔壁实验室说,他们每次提交前都要给服务器烧三柱电子香——当然这是个黑色笑话,但你不觉得这种民间智慧恰恰暴露了某种荒诞的现实?
有件事特别让我耿耿于怀。今年三月网站改版后,突然增加了人脸识别登录。看着摄像头里自己挂着黑眼圈的脸被AI识别时,我突然想到个悖论:这套生物认证系统的研发经费,说不定就来自去年获批的某个信息安全项目。科研经费滋养的技术,反过来审核科研人员的准入资格,像不像某种数字化的自噬现象?
其实真正让我焦虑的不是技术问题。去年参加基金答辩时,有位评审专家私下吐槽:”现在本子写得像商业计划书,PPT做得像好莱坞预告片,唯独创新点越来越像俄罗斯套娃。”这话虽然刻薄,但你看网站上那些中标项目的标题:基于多模态认知计算的跨尺度范式重构——说真的,谁能用人类语言解释这到底要研究什么?
有时候我会幻想,要是把网站后台的数据库可视化,大概会看到特别有意思的图景:海淀区高校的访问流量在凌晨两点形成脉冲尖峰,房山区的应用点击率总在月初暴涨,而通州区的用户最喜欢收藏形式审查注意事项。这些数字脚印比任何学术报告都更真实地映射着北京科研生态的断层线。

最近他们搞了个”科研人员心理健康关怀”的浮窗,点进去却是404页面。这个隐喻简直精准得令人心痛——我们都知道问题存在,但解决方案永远处在加载中。就像我实验室那个永远调不好的共聚焦显微镜,每个人都在忙着调试参数,没人追问为什么基础零件总是松动。
或许某天当AI真的能完美模拟人类写作时,我们反而该怀念这些笨拙的数字化接口。至少现在这个时不时卡顿的网站,还能让我在等待页面加载的间隙,盯着窗外中关村的霓虹灯思考:当科研经费的分配系统本身就成了值得研究的复杂系统,我们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培育新的问题温床?
(后记:写完这篇的第二天,发现网站悄悄上线了新版查询系统。试用了下,果然——首页炫酷的粒子动效,需要3分钟完全加载,而项目公示列表依然藏在四级目录深处。你看,数字化变革永远先装饰门面,深水区的暗礁还是老样子。)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