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的星巴克偶遇一位私募老友。他搅动着半凉的拿铁苦笑:”现在最赚钱的不是操盘,是教人赚钱。”这句话像根刺,扎进了我对招行基金生态的观察里。
招行的零售业务确实堪称艺术——某种程度上,他们卖的不是基金,是中产阶级的精神安定剂。每次走进他们的大理石厅堂,客户经理那句”为您量身定制资产配置”的承诺,总让我想起奢侈品店的”私人订制”。但真相往往是,所谓的定制化不过是把标准产品用不同丝带重新打包。
有意思的是,招行APP的基金购买转化率比同业高出37%(这个数据来自某次行业闭门会议),但很少有人追问:这究竟是因为产品真的出众,还是焦虑贩卖得太成功?我认识的一位85后宝妈,每月定投5000元在招行精选基金,却说不清自己买的具体是什么资产类别——她只记得客户经理说”这是复利魔法”。
更耐人寻味的是招行打造的”理财社交场”。上周参加他们的客户沙龙,现场更像某种神秘仪式:理财师用”避险””对冲””α收益”等黑话构建知识壁垒,而听众们虔诚记录的模样,让我恍惚觉得来到了知识付费线下课。或许这就是当代金融的隐喻:我们消费的不再是理财产品本身,而是那种”正在参与财富游戏”的幻觉。
不得不承认招行的聪明。当其他银行还在推销年化收益率时,他们早已转向贩卖”生活方式解决方案”。那个著名的”金葵花养老组合”,本质上是用数据算法包装的存在主义安慰——帮你对抗对衰老的恐惧,而不仅是资产增值。
但最让我警惕的是这种模式的反噬。2023年债市震荡时,某款”稳健型”产品单日回撤达4.2%,投诉群里的投资者才突然惊醒:原来银行背书不等于刚性兑付。这种认知落差,某种程度上是精心构建的温床必然导致的结局。

或许我们应该更诚实些?金融的本质从来不是魔法而是概率,不是信仰而是风险。招行基金真正的价值,不该是让人忘记这点,而是教会投资者与不确定性共处——虽然这样可能卖不出那么多产品。
离开那场沙龙时,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每位客户都获赠了印着巴菲特名言的保温杯。”在别人贪婪时恐惧”,杯身上的刻字在灯光下闪着金光。ironic的是,这个赠品本身的成本,可能都高于某些基金产品的超额收益。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默默打开了招行APP查看自己的定投账户——看,这种矛盾本身,或许就是最好的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