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一场迟到的资本狂欢,还是精心设计的风险赌局?
(开篇场景化引入)
记得2010年夏天,我在深圳福田香蜜湖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个穿着Polo衫的中年男人激动地讨论着”300开头的股票”。那时我刚入行金融圈,还不知道这个神秘的”300″前缀即将彻底改变中国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创业板,这个酝酿了十年之久的”中国纳斯达克”,终于在2009年10月30日鸣锣开市。
(历史回顾与个人视角)
说来讽刺,这个号称要扶持”中国微软”的板块,其诞生过程比大多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史还要跌宕起伏。从1999年深交所首次提出构想,到最终落地整整耗费了十年光阴。这十年间,我们见证了纳斯达克科技泡沫的破灭,也经历了A股从998点飙升至6124点再暴跌的过山车。监管层对风险的忌惮与对创新的渴望,在这十年里不断撕扯——就像我认识的那位证监会退休老干部老张常说的:”我们既怕错过下一个腾讯,更怕制造下一场股灾。”
(反常识观点)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创业板选择在2009年这个时间点推出,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危机公关”。当时全球刚从金融海啸中喘过气来,四万亿刺激计划需要资本市场配合输血,而主板市场早已被传统行业巨头垄断。某种程度上,创业板的横空出世,不过是给无处可去的热钱找了个”合法赌场”。我至今记得首批28家上市公司平均56倍市盈率的疯狂——这哪是价值投资?分明是集体搏傻。
(行业黑话与细节描写)
那些年圈内有个黑色幽默:判断一家公司能不能上创业板,就看它的PPT够不够”性感”。什么”云管端”、”闭环生态”、”颠覆式创新”之类的词儿,比实际营收数据重要得多。有个做LED封装的朋友,硬是把公司包装成”智慧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估值瞬间翻了三倍。这种荒诞剧在2015年达到高潮,当时创业板指从585点暴涨到4037点,市盈率中位数突破130倍,连卖麻辣烫的都想蹭个”O2O”概念上市。
(辩证思考)
不过话说回来,创业板确实催生了一些真正的创新龙头。就像我常对团队说的:”在垃圾堆里淘金,总好过在金库里捡垃圾。”宁德时代、爱尔眼科这些企业,如果没有创业板这个融资通道,可能早就死在烧钱研发的路上了。但令人沮丧的是,这样的公司占比可能不到20%,剩下的不是财务造假就是概念炒作。这种”九死一生”的生态,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创新的真实困境——我们既渴望硅谷式的奇迹,又难以摆脱赌场式的投机。
(最新动态联系)
最近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满三周年,有个现象很有意思:上市门槛降低了,破发率却飙升到40%以上。这让我想起去年参加某次路演时,一个90后创始人直言不讳:”现在投资人第一个问题不是问商业模式,而是问’你们能撑到什么时候盈利’。”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宣告了狂欢的终结——当资本终于学会用显微镜而不是望远镜看企业时,或许才是创业板真正的成人礼。
(结尾留白)
站在深交所广场那头红色的”牛”雕塑下,我常想:如果创业板晚出生五年,等移动互联网泡沫挤干净再登场,会不会是另一番光景?但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十年间累计1500多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3万亿,背后是无数个财富自由的神话和更多血本无归的悲剧。这大概就是中国式创新的残酷浪漫:既要给梦想插上翅膀,又不得不系上风险的枷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