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半,我蹲在城中村某栋握手楼的防火梯上抽烟,楼下那家新开张的”川湘粤东北融合料理”的外卖档口正飘来地沟油与辣椒素混合的刺鼻气味。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倒闭的第九个外卖品牌——那个坚持用橄榄油炒菜的台湾小伙,最后连电瓶车都抵押给了美团的地推经理。
1. 平台经济学里的”人肉电池”
外卖行业最吊诡的真相是:在这个号称日订单量破亿的赛道上,真正稳定盈利的只有骑手。我认识的老王,白天穿着饿了么制服送餐,晚上换身美团马甲接单,最近甚至在抖音直播”外卖侠勇闯红灯”——三份收入加起来比绝大多数外卖品牌老板都高。
这就像个当代黑色幽默:你以为在创业,其实是在给算法系统当人肉电池。那些号称”月入十万”的外卖运营课程不会告诉你,某头部品牌去年实际利润率是-7.3%,全靠资本输血续命。

2. 塑料袋里的消费降级
去年冬天在杭州某写字楼蹲点,我发现个有趣现象:白领们的外卖袋从牛皮纸袋退化成了透明塑料袋,单价从38元档普遍降到22元区间。但更精妙的是商家对策——把原本的卤肉饭改叫”秘制匠人手作豚肉丼”,价格先涨到48再打折到25。
这种集体表演艺术背后,是外卖行业正在经历的”通货膨胀式通缩”。平台要流水,商家要毛利,消费者要便宜,最后演变成所有人都在参与一场心照不宣的造假游戏。
3. 后厨游击战启示录
我投资过的某个寿司外卖项目,最赚钱的时段居然是凌晨两点到五点。后来发现秘密在于:他们白天租用日料店厨房,半夜就转移到隔壁倒闭的奶茶店操作——这种”厨房游牧民族”正在成为行业新物种。
这衍生出个暴论:未来外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不是菜品,而是找廉价场地的能力。就像深圳某些团队已经开发出”厨房位置预测算法”,专门追踪哪些奶茶店撑不过三个月。
4. 韭菜的自我修养
最近总有人问我:”现在入局外卖晚不晚?”我的标准回答是:”知道为什么所有外卖App的注册流程都比离婚手续还简单吗?”这个行业本质上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只是现在鼓点越来越急,花束里还藏着仙人掌。
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真正赚钱的老板都在悄悄转型做外卖代运营、餐盒批发或者骑手公寓租赁——就像1849年加州淘金热里发财的,其实是卖牛仔裤的李维斯。
结语:
下次点外卖时不妨看看小票,那串订单编号可能是某个创业梦的墓志铭。这个行业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用大数据完美复刻了古罗马角斗场——只不过厮杀的不仅是商户,还有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胃。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