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一场资本市场的”青春残酷物语”
我永远记得2015年那个燥热的夏天。当时在陆家嘴一家小咖啡馆里,隔壁桌两个穿着Polo衫的投行人士正唾沫横飞地讨论着”创业板神话”。其中一个突然压低声音说:”知道吗?现在随便一个创业板的壳,转手就能赚这个数…”他比划的手势让我差点打翻了咖啡。
1. 创业板的”造富神话”与”青春痘”
打开任何一份创业板股票名单,扑面而来的都是令人眩晕的成长故事。这些平均年龄不到8岁的上市公司,像极了荷尔蒙过剩的青少年——充满活力,但也满脸”青春痘”。
数据显示,创业板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常年维持在5%左右,是主板的2倍多。这让我想起去年采访过的一家做工业机器人的创业板公司。他们的CTO指着实验室里一台原型机开玩笑说:”这东西烧掉的钱,够在浦东买套房了。”

但问题在于,这种”青春期的躁动”往往伴随着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事。某家号称”AI第一股”的公司,上市后被发现核心技术团队居然集体挂在竞争对手名下。这就像发现班里宣称要考清华的学霸,其实作业都是抄的一样讽刺。
2. 估值游戏:在想象力与泡沫间走钢丝
创业板的估值逻辑总是让我联想到当代艺术拍卖会。去年参加一场路演时,某家年营收不到2亿的医疗AI公司,CEO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估值模型是基于未来十年中国医疗市场的’想象力溢价’…”台下投资人居然纷纷点头。
这种”市梦率”现象在创业板尤为明显。据统计,创业板平均市盈率常年在40倍以上波动,是主板的3倍左右。但有趣的是,当潮水退去时,最先喊”价值投资”的往往就是当初最热衷讲故事的。
我整理过一组耐人寻味的数据:2019-2022年间,有37家创业板公司在业绩变脸后,公告里不约而同出现了”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这句话。这让我想起大学时那些永远把挂科归咎于”老师出题太难”的同学。
3. 制度设计的”温柔陷阱”
创业板的上市条件就像给年轻人特制的”成长大礼包”: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5000万,或者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听起来很美好,但暗藏玄机。
有位保荐人朋友曾私下吐槽:”现在最受欢迎的不是技术大牛,而是会做’合规性化妆’的财务专家。”他举了个例子:某家拟上市公司为了满足”主营业务突出”的要求,硬是把占总收入32%的副业包装成了”战略储备业务”。
更吊诡的是退市机制。理论上创业板有财务类、交易类、规范类三大退市标准,但实际操作中却像极了中学的”留校察看”制度。数据显示,创业板开板以来退市率不足1%,远低于纳斯达克的6%左右。这种”家长式监管”到底是在保护投资者,还是在纵容投机?
4. 散户的”勇敢者游戏”
观察创业板龙虎榜是件很有意思的事。那些涨停板上的常客,名字往往带着”科技”、”智能”、”生物”等诱人字眼,但翻看F10资料,可能会发现某家”高科技”公司的主要营收其实来自…口罩代工。
我认识一位退休教师王阿姨,她把养老钱都押在了一只号称要”颠覆光伏产业”的创业板股票上。当股价腰斩时,她还在坚持:”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何况是年轻企业?”这种”宽容”精神,恐怕连巴菲特都要汗颜。
5. 未来的可能性:从青春期到成熟期?
最近注意到一个微妙变化:部分创业板公司开始悄悄调整宣传口径,从”颠覆式创新”变成了”渐进式改进”。这或许预示着某种集体觉醒。
某位不愿具名的创业板董事长说过段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现在开会,讨论’现金流’的时间终于超过了讨论’估值’的时间。”这种转变,就像青春期少年终于开始认真考虑找工作而不是打游戏一样令人欣慰。
站在黄浦江边看着陆家嘴的灯火,我突然想起那个打翻咖啡的下午。也许创业板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制造了多少个财富神话,而在于它给中国资本市场注入的那份莽撞却珍贵的青春气息——尽管这份青春,有时候实在贵得离谱。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特意查了下当年咖啡馆里听到的那家”壳公司”,发现它已经在去年悄然退市。而那两个侃侃而谈的投行人士,LinkedIn显示一个转行做了瑜伽教练,另一个去了区块链公司。这或许就是资本市场最好的隐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