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VC的老王喝酒,他醉醺醺地拍着我肩膀说:“现在单个基金出去投项目,就像散兵游勇碰上集团军——你还在纠结估值条款,人家产业基金直接把供应链、订单、渠道打包成嫁妆送上门了。”这话让我盯着杯中晃动的威士忌,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深圳湾遇到的那个窘迫的AI芯片创业者。
当时他刚拒绝某知名财务基金的TS,转身接了一家半导体产业基金的投资。我们都笑他傻——后者估值低15%还有一堆捆绑条款。但去年他的公司估值翻四倍时我才恍然大悟:那家产业基金不仅导入三家上市公司客户,还把晶圆厂产能锁定了。这哪是投资?分明是组局做生意。
产业基金本质上是个矛盾的缝合怪。表面上喊着“赋能产业”,骨子里还是逐利资本。但它的聪明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玩法:用产业链资源作赌注,把财务投资变成生态位卡位战。我见过最绝的案例是某新能源产业基金,投资时要求被投企业必须采购特定比例的基金LP自家产品——这到底是投资还是销售渠道下沉?
有意思的是,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模式正在颠覆传统投资逻辑。财务基金算IRR时,产业基金在算协同效应;财务基金盯着退出倍数,产业基金盘算着能不能把项目直接装进上市公司。某消费产业基金合伙人跟我交底:“我们投项目从来不看赛道热度,就看能不能补上LP业务矩阵里那块短板。”
但最让我警惕的是产业基金正在制造的资源鸿沟。去年看某个新材料项目,财务基金捧着钱排队等尽调,某产业基金直接带着下游客户CEO飞过来,当场签下五年采购意向。创始人后来私下跟我说:“这根本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当产业资本开始降维打击,纯财务投资的生存空间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挤压。
或许我们都低估了这种模式对创新生态的扭曲。当投资决策不再基于市场潜力而是产业链协同,当创业者选择投资人不是看谁更懂业务而是看谁给的资源多——这到底是在促进创新还是在制造新的垄断?我有次在行业论坛提出这个质疑,台下某产业基金大佬笑着反驳:“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竞争,我们不过把效率从资金层面延伸到产业层面而已。”

现在每次看到又一家产业基金成立新闻,我总会想起那个威士忌摇晃的夜晚。老王最后瘫在沙发上嘟囔:“以后咱们这种只会给钱的基金,怕是连汤都喝不上了。”玻璃杯上的水珠不知道是冷凝水还是冷汗——资本的游戏规则正在重构,而大多数人还没看懂这场牌局的新玩法。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3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