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便利店灯光总是特别刺眼。我盯着收银台后面那个打着哈欠的年轻人,突然意识到他可能就是去年的我——同样迷茫的眼神,同样在手机备忘录里写满了”创业计划”和”辞职信草稿”。
我们总把人生简化成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就像我那个做自媒体的表弟,去年把工牌摔在老板桌上时高喊”宁可睡桥洞也不打工”,结果上个月在家族群里偷偷问谁能内推。而我的前同事Linda,创业三年买了保时捷,却在酒局上红着眼睛说”最怀念带薪上厕所的日子”。
创业根本不是职业选择,而是一种人格特质的显性表达。我见过最失败的创业者,是那些把”当老板”等同于”不用打卡”的浪漫主义者。他们没算明白的是,打工时你只需要对KPI负责,而创业后要对所有人的KPI负责——包括那个总在茶水间偷吃你零食的实习生。
有意思的是,现在最焦虑的反而是那些”理论上该满足”的人。我的健身教练王哥,工作室月入十万,最近总盯着会员们的社保缴费单发呆。而做HR的大学同学阿May,每天准时下班却偷偷开发着小程序。”你知道吗?”她在闺蜜群里吐槽,”我现在连刷剧都会下意识算ROI。”

这个时代最吊诡的职场真相是:打工打得好的人往往不适合创业,而创业成功的人其实在哪都能活。就像我认识的那个连续创业者老周说的:”所谓创业基因,不过是把’这事必须做成’的偏执,和’最坏不过重来’的洒脱,用奇怪比例调配出来的鸡尾酒。”
上个月帮朋友公司做咨询,发现个有趣现象:95后员工离职原因TOP3里,”想自己做点事情”已经超过”薪资不满意”。但深入聊下来,80%的人连”做什么”都没认真想过。这让我想起投资人老徐的毒舌:”现在年轻人不是想创业,只是想合法地不写周报。”
或许我们该停止用二分法折磨自己。我现在的合伙人安娜,每周三天在科技公司做架构师,另外四天运营着估值千万的AI绘画社区。她说这种状态就像”同时拥有安全绳和降落伞”,虽然看起来滑稽,但摔死的概率确实小多了。
深夜的便利店,那个年轻人突然问我:”哥,你觉得我该辞职做短视频吗?”我看着他工牌上”见习店长”的字样,把咖啡推过去:”先把这家店做到区域第一,到时候你会有更好的问题要问。”
毕竟,真正值得纠结的选择,从来不会出现在知乎的热榜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2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