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姑且叫他老张吧——去年辞掉了年薪50万的工作,一头扎进了创业大潮。他每天在朋友圈晒凌晨三点的办公室、咖啡杯上的励志标语,以及各种我听不懂的行业黑话。半年后,他在一家烧烤摊喝得烂醉,拍着我的肩膀说:“兄弟,创业剧都是骗人的。”
这让我想起创业时代里郭鑫年那句热血沸腾的台词:“我们要改变世界!”多浪漫啊。可现实是,99%的创业者改变的不是世界,而是自己的银行卡余额——从正数变成了负数。
1. 创业剧的“造神运动”与现实的“祛魅”
创业时代这类剧最擅长的是什么?是把创业包装成一场英雄主义的远征。主角们总能在绝境中灵光一现,投资人永远在最后一秒拍板,竞争对手必定愚蠢如纸老虎。这种叙事像极了健身房里的镜子——通过巧妙的角度让你误以为自己真有八块腹肌。

但真实的创业是什么?是连续被10个投资人拒绝后,蹲在写字楼厕所里算这个月工资怎么发;是发现自以为颠覆行业的创意,早被深圳华强北的作坊批量生产;是终于融到资后,发现条款里藏着“创始人可能被踢出局”的魔鬼细节。
有次我和一个真·连续创业者聊天,他笑着说:“你们看的创业剧是速度与激情,我们过的日子是人在囧途。”
2. 在线观看的“窥私快感”与“认知陷阱”
现在人喜欢在视频网站二倍速刷创业剧,本质上和围观街头魔术没区别——明知道有托儿,还是忍不住惊叹“哇,好厉害”。这种消费带来一种危险的代偿满足:仿佛看了创业时代,就等同于经历过商海沉浮。
更吊诡的是,算法推给我们的永远是“霸道总裁逆袭”“草根三个月融资千万”这类爽剧。你猜为什么看不到创业失败的一百种死法这样的纪录片?因为大数据知道,凌晨两点刷剧的你,需要的不是清醒剂,而是致幻剂。
3. 我们到底在迷恋什么?
或许,创业者们追逐的从来不是成功本身,而是那种“我在创造历史”的眩晕感。就像创业时代里反复出现的咖啡厅路演桥段——重点根本不是BP能不能赚钱,而是当全场掌声响起时,那种“我是天选之子”的颅内高潮。
这让我想起硅谷那个着名的“Reality Distortion Field”(现实扭曲力场)理论:当一群人集体相信某个幻想时,它会暂时变成“真相”。直到资金烧完的那天。
写在最后
下次当你打开创业时代准备下饭时,不妨做个实验:把郭鑫年每句豪言壮语替换成“我要借钱”,把每个投资人点头的镜头想象成“他在想怎么压低估值”。你会发现,这部剧突然变得无比真实。
至于老张?他最近在闲鱼转让办公桌椅,商品描述写着:“九成新,创业未半,中道崩殂。”配图是创业时代的暂停画面,弹幕刚好飘过一句:“就这水平还敢创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