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无意间听到两个基金经理的对话。“现在做资管,要么学华尔街那套狼性文化,要么就学国寿安保——把保险那套风控逻辑硬生生塞进基金里。”其中一人啜着冷萃咖啡轻笑,“你说这是创新还是妥协?”
这个场景莫名在我脑海里盘桓许久。作为国内首家保险系公募基金,国寿安保从诞生起就带着某种身份割裂感——它既要承载中国人寿这艘巨轮的保险基因,又要在高度市场化的资管领域杀出血路。这种矛盾性恰恰成了最值得玩味的话题。
—
1. 当“风险厌恶”撞上“收益追逐”

传统保险资金的运作逻辑本质上是负债驱动模式——先有保单负债,再匹配资产端收益,风控永远是第一位。但公募基金的游戏规则恰恰相反:用业绩排名说话,不过度冒险就可能被市场淘汰。
国寿安保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试图把保险公司的“安全垫思维”植入追求阿尔法的战场。我翻过他们近五年的持仓报告,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同类基金疯狂追逐新能源赛道时,他们宁可牺牲短期排名也要维持10%-15%的现金仓位;当市场陷入恐慌性抛售时,他们的债券基金反而敢逆势加仓城投债。

这种操作背后藏着某种反直觉的智慧——用保险公司的长久期视角做基金,反而在波动市中形成了独特优势。2022年那轮股债双杀中,旗下固收类产品最大回撤比行业均值低3.8个百分点,这数字看似不起眼,但对机构投资者而言简直是风控教科书级的示范。
2. 牌照红利下的创新困局
不可否认,背靠中国人寿这棵大树,国寿安保在渠道资源、机构客户获取上有着天然优势。但这也带来某种“创新者的窘境”——太过稳定的委外资金是否消磨了产品创新能力?
我曾对比过他们和易方达、汇添富的产品线,发现一个微妙差异:当同行在发行科创板主题基金、ESG概念基金甚至元宇宙ETF时,国寿安保的新产品更多集中在“固收+”、FOF等稳健赛道。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其非货规模中机构资金占比常年超过70%,而零售端始终难现爆款。
某种程度上,这像极了金融领域的“体制内创新”——既要保持央企的稳健底色,又得应对市场化竞争。去年其发行的首只公募REITs产品,从底层资产选择到交易结构设计都透着这种矛盾性:项目本身是长三角核心区的高速公路,收益测算保守得让人想起保险公司的精算报告,但产品说明书里又刻意强调“契合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战略机遇”。
3. 未来赌注:左手养老金,右手数字化
真正让我察觉到战略野心的,是他们近两年在两类产品上的悄然布局:一是精准卡位个人养老金赛道的目标日期基金,二是试水量化基本面的“人机结合”策略。
有次和他们的AI投研团队聊天,对方提到个细节:现在固收信评模型会同时跑传统财务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不仅看房企的负债率,还爬取全网关于“楼盘停工”的舆情数据。这种保险系特有的风险 paranoid(偏执) 叠加机器学习,意外地形成了差异化能力。
而在养老目标基金领域,他们正在做一件很“保险”的事:把保险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移植到基金设计里。比如某只目标风险基金甚至引入了类似保单现金价值的平滑机制,虽然这种做法在公募领域颇具争议,但确实切中了养老资金追求确定性的痛点。
—
或许国寿安保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否复制易方达的明星基金经理神话,而在于提供另一种资管范本——当行业陷入排名内卷时,有人用保险公司的长久期思维做配置;当所有人追逐风口时,有人坚持用偿二代标准做风控。这种“反共识”的坚持,短期可能牺牲规模增速,长期看却可能走出独特的阿尔法曲线。
就像那个咖啡馆里的对话最后说的:“别看现在热闹的都是赛道型选手,等下次黑天鹅再来时,你会发现这种‘保险式基金’才是真正能穿越大周期的物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