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圈里的“老实人”,嘉合到底行不行?
前几天和做私募的朋友喝酒,聊起公募行业的生态,他突然蹦出一句:“你说嘉合这种公司,像不像班里那个按时交作业、不惹事但永远考不了前三名的中等生?”我端着酒杯愣了半天——这个比喻,毒辣得让人想拍桌子。
说实话,我第一次注意到嘉合,是因为他们家某位基金经理的路演视频。没有炫酷的PPT,没有打鸡血的口号,甚至镜头感都略显生涩,但讲到持仓逻辑时,那种把上市公司流水账本倒背如流的劲头,让我想起早年调研时碰到的老派研究员——衬衫袖口磨得发亮,但能脱口说出某家工厂三年前更换过哪种型号的机床。
这种气质注定吃亏。在基金行业沉迷造星运动的年代,嘉合就像个拒绝整容的演员。别人家年终总结吹的是排名前10%的有几个,他们家年报里却大篇幅分析哪次调仓犯了错。去年新能源板块过山车行情里,他们有个产品回撤控制得极好,究其原因竟是基金经理坚持给火爆的锂电股设了硬性估值上限——这事儿在内部复盘会上被吐槽“过于保守”,但现在回头看,这种近乎迂腐的纪律性反而成了护身符。
但你说他们真那么佛系?我翻过他们固收团队的背景,发现个有趣的现象:核心成员里好几个有银行间市场交易员出身。这行当培养出的本能是对资金价格的显微镜式敏感,所以你能看到他们货币基金份额逆势增长的诡异曲线——某种程度上像老农选种,不追新品种,就盯着抗倒伏指标反复比对。
当然这种打法有天然天花板。朋友揶揄说:“现在渠道卖基金都要基金经理能说段子,他们家的人连直播时念弹幕都磕巴。”确实,比起那些能把宏观政策讲成单口相声的顶流,嘉合的投研团队更像实验室里的技术员。但问题是,当市场从狂欢转向震荡时,究竟是需要更多脱口秀演员,还是更需要能闻出财报里甲醛味儿的老会计?
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他们某只灵活配置型产品,去年三季度突然把医药持仓集中到冷门的原料药领域。后来交流时才透露,调研时发现某家企业厂区扩建的审批进度比同行快半年——这种藏在政府公文里的细节,比看研报结论有用得多。这种“笨功夫”在追求速效的行业里,简直像手工磨豆腐般奢侈。

或许嘉合永远成不了爆款制造机,但在绝对收益策略逐渐被重新认识的当下,这种近乎偏执的“反网红”体质,反倒成了另类优势。就像你去修老房子,最后信赖的肯定不是嗓门最大的施工队,而是那个会蹲下来敲每块砖的老师傅。
毕竟,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发现有些人的泳裤不是靠涨潮才穿上的。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