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是大学室友老张发来的微信:”快看!钱坤投资刚推荐的XX科技,明天绝对涨停!”后面跟着三个火焰表情。我盯着这条消息,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让我损失惨重的下午——同样的兴奋语气,同样的”内幕消息”,只是换了家机构的名字。
证券市场的”免费午餐”陷阱

钱坤投资的荐股广告总是出现在最微妙的地方:你刚搜索完某只股票,它的弹窗就跳出来;财经新闻评论区总有人”无意间”提到它;甚至在你常听的播客里,主持人会”顺口”说起某个朋友的惊人收益。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让我想起超市的”限时特价”——看似偶然,实则是精心计算的消费心理学实验。
我特意观察过他们的推荐话术:”私募建仓标的”、”主力资金异动”、”即将启动主升浪”…每个词都像经过声学实验室调试,精准刺激散户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区。最妙的是他们永远不说”保证收益”,而是用”我们发现”、”数据表明”这类看似客观的表述,这比直接承诺更具迷惑性。
那些不为人知的”成功案例”制作术
去年我参加过一个诡异的饭局。某私募渠道经理喝多了透露,有些荐股机构会同时向不同群体推荐相反方向的股票。比如给A组推看涨,给B组推看跌,无论行情如何,总有一半客户看到”准确预测”。等积累足够多的”成功案例”,就开始对这批客户推销付费服务——这套路像极了算命先生的”两头堵”。
更隐蔽的是”幸存者偏差”操作。某券商朋友告诉我,他们曾统计过某知名投顾平台推荐的300只股票:把其中50只表现最好的做成宣传册,剩下250只?就像魔术师的手帕,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永远在搞”最后三天清仓”的服装店。
监管利剑下的变形记
2019年证券法修订后,我原以为这类荐股把戏会绝迹。没想到它们进化出了新形态:不再直接收会员费,改为引导客户开户交易赚佣金;不承诺收益,改用”战法交流群”名义运营;甚至有些开始搞起”投资者教育”生意。就像打地鼠游戏,监管重拳落下时,它们早已在另一个洞口探头。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这些机构特别喜欢用”量化模型”、”大数据选股”等科技感十足的术语。但某次我托人看了某平台的所谓AI算法,发现核心代码居然是个简单的均线交叉策略——包装成黑箱的神秘感,才是他们真正的盈利模式。
投资者的自我救赎
现在我养成个习惯:每当看到”绝密内参”之类的字眼,就打开炒股软件看看自己的亏损记录。这比任何风险提示都管用。有个做行为经济学的朋友说得好:”证券市场最贵的学费,就是相信有人会免费教你赚钱。”
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钱坤投资推荐股票是否可信”,而是”为什么我们总期待找到预测市场的水晶球”。就像明知魔术是假的,还是忍不住想揭秘——这种对确定性幻觉的追逐,才是金融市场上最古老的戏法。下次再看到”明日涨停”的预言时,不妨先问问自己:如果真能百分百预测,他们为什么还要靠荐股赚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