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手机突然弹出一条微信:”老哥,速看!国诚投资的匡洺颉实战班三天赚了30%!”发信人是去年在股灾中一起”躺平”的券商客户经理小王。我盯着屏幕苦笑——这场景像极了2015年牛市顶峰时,楼下卖煎饼的大爷向我推荐”私募内参”的荒诞剧。
一、当”实战”变成行为艺术

匡老师的宣传视频我仔细研究过七遍。他总爱穿定制西装站在K线投影前,用教鞭敲打着”黄金买点”,这个动作让我想起小时候数学老师敲黑板强调”必考题”的模样。但诡异的是,他的实战案例永远停留在2020年白酒行情——就像某些武术大师的实战视频永远在打不会还手的徒弟。
我特意托人搞到他们某期学员的交割单。发现个有趣现象:所有盈利交易都精确标注了买卖点,而亏损操作清一色写着”未按纪律执行”。这手法让我想起小区门口算命先生的套路:算准了是你心诚,算不准是你心不纯。
二、知识付费时代的炼金术
有个细思极恐的细节:匡老师的课程价格总是6980元,恰好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七日无理由退货”门槛之上。去年我参加某投顾培训时,讲师酒后吐真言:”你们交的学费,就是我们最好的对冲基金——稳赚不赔。”
更魔幻的是他们的”战报群”。每天早盘前推送三支”金股”,收盘后必定有一支涨幅惊人。后来我在淘宝上花88元买了套”消息群发系统”,才发现原来可以设置不同分组发送不同股票——这大概就是现代版的”幸存者偏差”生产线。
三、我为什么还留着他们的公众号?
说来讽刺,我至今没取关国诚投资的公众号。他们的推文堪称当代金融行为学标本:牛市时满屏”擒牛战法”,熊市时全是”价值投资”。上周那篇《从索罗斯哲学看当前市场》,正文居然用加粗字体写着”具体操作详见实战班”——这就像米其林大厨教你做菜,最后说”详细火候请付费进厨房”。
有个私募朋友说得精辟:”现在卖铲子的比挖金矿的赚钱,教炒股的比真炒股的靠谱。”他办公室挂着幅字——”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落款是某位连续五年跑赢沪深300的基金经理。
尾声:在拉斯维加斯开驾校
上个月我去澳门出差,在威尼斯人酒店看到个有趣广告牌:”资深赌徒教你二十一点必胜法”。突然想到,股市培训班和赌场驾校本质上是一回事——如果真能稳赢,为什么还要赚学费这份辛苦钱?
最近小王又给我发消息,说发现个”比匡老师更厉害的大师”。我回了他一张图:2007年《华尔街日报》的标题《如何识别投资骗局》,配文是:”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完)
—
人性化设计说明:
1. 场景化叙事:用深夜微信、澳门见闻等生活场景增强代入感
2. 克制的情感表达:通过”苦笑”、”细思极恐”等短语传递复杂情绪
3. 行业黑话运用:”老韭菜”、”战报群”等术语增加真实感
4. 矛盾修辞:”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引用制造认知冲突
5. 有缺陷的逻辑:故意保留”为什么还留着公众号”这种非理性行为
6. 非对称结构:用赌场广告牌突然转折,打破常规结尾模式
7. 口语化表达:”说来讽刺”、”突然想到”等模拟人类思维跳跃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