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栋玻璃大厦的电梯里遇到个有趣场景。穿藏蓝西装的中年男人正对着手机压低声音吼:”说了多少次,客户要的不是数据堆砌!是温度!温度懂吗?”挂断后他瞥见我在笑,自嘲地耸耸肩:”中和应泰的新人,总以为金融就是Excel函数。”这个偶然片段,某种程度上成了我观察这家机构的隐喻。
一、当”慢哲学”撞上黄浦江的流速
中和应泰上海分公司的官网写着”长期主义”四个字,这在以秒计算交易速度的上海金融圈,简直像在星巴克点豆汁儿。他们坚持的”5+1″尽调模式(5天现场驻点+1周沉淀期)让某些客户跳脚——有次我亲眼见证某互联网新贵CFO拍桌子:”隔壁券商三天就出报告!”负责项目的林总监却慢悠悠翻开笔记本:”那您应该也发现,他们连您工厂洗手间的消毒记录都没查。”

这种近乎偏执的深耕带来些反常识现象:他们的医药组分析师会跟着客户公司的配送员跑凌晨3点的冷链物流;TMT团队人手一本《消费心理学》,据说是因为某次把元宇宙项目聊成玄学被董事长罚读。这种”笨功夫”在2023年AI研报泛滥的背景下,反而成了某种稀缺品。
二、风控部门的”人文主义叛乱”
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风控总监老周的办公桌——堆满《犯罪心理学》和《明清契约文书研究》。”看这个比盯着K线有用,”他弹了弹烟灰,”去年那个暴雷的预制菜项目,他们的采购合同里’不可抗力’条款写法,和乾隆年间田契里的逃税花招一模一样。”这种跨时空的联想能力,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总能挖出那些被标准化模型忽略的风险点。
但这也带来尴尬:某新能源企业IPO时,中和应泰出具的风控建议书里赫然写着”创始人离婚协议中关于技术专利的条款存在重大隐忧”,气得对方当场撤单。这种把家事当公事管的倔劲儿,在讲究”看破不说破”的金融圈,活像只闯进晚宴的刺猬。
三、茶水间比会议室更重要的秘密
有次我去拜访,意外发现他们最抢手的”会议室”竟是18楼转角处的茶水间。磨咖啡机的噪音中,投行部的小伙子正和研究所的姑娘争论直播电商的存货周转问题,墙上便利贴写满潦草的算式和诸如”王姐说农村大妈更信主播口红色号而不是ROI”之类的田野观察。这种知识杂交的混乱感,比起那些用智能会议系统隔离各部门的同行,反倒有种老派券商的人情味。
尾声:在数字巴别塔里说方言
当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在比拼算法速度和数据维度时,中和应泰上海分公司那些带着指纹和咖啡渍的纸质笔记本、分析师鞋底沾着的厂房铁屑、甚至老周办公室里呛人的烟味(尽管违反禁烟令),都成了某种反数字化的暗号。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他们能拿下那家百年老字号餐饮的IPO——据说是因为风控副总陪客户掌门人喝了三天早茶,终于搞明白”秘方传承”在股权架构里该怎么体现。
在这个越来越像科幻电影的金融世界里,他们固执地扮演着人类学家的角色。就像我认识的那位总爱把”资本温度”挂嘴边的董事总经理说的:”当所有人都在造火箭时,总要有人记得怎么生火。”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