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乐山老城区的一家茶馆里偶遇了一位退休的银行信贷主任。茶香氤氲中,他摇着蒲扇感慨:“现在的银行啊,越来越像标准化工厂——就连我们这种小地方的银行,都在拼命学大行的玩法。”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我对地方银行生存状态的思考。
乐山市商业银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浓郁的地域气息。但有趣的是,当我真正研究它的发展路径时,却发现了一种近乎矛盾的撕裂感。一方面,它竭力保持着“乐山人自己的银行”这一定位——网点装修融入峨眉山水元素,存款送礼品的活动带着川西坝子特有的烟火气;另一方面,它的年报里充斥着“数字化转型”“跨区域经营”“同业业务创新”这些标准化的金融术语。
这让我想起去年底他们推出的“佛系理财”产品。表面上看,这个创意很接地气,把乐山的佛教文化元素融入金融产品命名。但仔细研究产品说明书,本质上还是那些结构化存款的变种。这种试图在标准化金融产品上粘贴地方文化标签的做法,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地方银行的尴尬——既想保持特色,又不得不遵循行业的统一游戏规则。
最让我担忧的是,这类银行正在经历一场身份认同危机。去年他们开设了成都分行,今年又传出要在重庆设点的消息。扩张本身无可厚非,但当我对比了乐山总行和成都分行的贷款投向时,发现两地的信贷政策正在快速趋同。那些带着地方特色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在跨区域经营中逐渐被更“标准化”的信贷产品替代。

某种程度上,这就像连锁火锅店与老街巷子里的老灶火锅的区别。前者固然规范、安全,但总少了点市井的温度。我采访过的一位乐山剪纸非遗传承人告诉我,五年前她还能在乐山市商行拿到10万元“文化贷”,现在客户经理更推荐她申请标准化的个人经营贷款——“因为系统审核通过率更高”。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过分浪漫化地方银行的“本土性”。在金融监管日趋严格的今天,标准化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更规范的风控和更透明的运营。乐山市商行去年上线的智能风控系统,虽然让一些老客户觉得“没人情味”,但确实将不良率控制在了行业较低水平。
也许地方银行真正的突围之道,不在于一味强调“地方特色”,而在于找到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就像乐山名菜跷脚牛肉——既要保持传统的烹饪精髓,又要适应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如果乐山市商行能开发出既符合监管要求,又真正契合本地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或许能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那位老信贷主任临走时说的话:“银行啊,说到底还是人的生意。机器再聪明,也算不出老街坊几十年攒下来的信用。”在这个AI都在拼命模仿人类的时代,或许人类最珍贵的正是那些无法被标准化的判断与温度。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