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个“月入十万”的微信群
去年夏天,我被拉进一个名为“财富自由实战营”的微信群。群主每天准时推送三件事:某学员的支付宝到账截图(马赛克打得像抽象画)、一段“导师”在豪车前比剪刀手的短视频,以及一句加粗标语:“你的穷,只是因为不懂顶点思维。”
我盯着手机冷笑,却鬼使神差地没退群——人类对“捷径”的好奇心,大概和看见“前方施工”仍要凑近看热闹的本能如出一辙。

2. 套路的“三层蛋糕”结构
这些所谓“顶点摇钱术”,剥开糖衣后本质都是三层套路:
第一层:造神
他们会把一个普通方法论(比如二手交易、短视频搬运)包装成“只有顶级玩家掌握的秘术”。我见过最荒谬的案例,是把“在闲鱼上卖闲置袜子”吹嘘成“基于区块链思维的C2C生态闭环”。
第二层:设槛
当你被撩拨得心痒时,他们会突然严肃:“99%的人失败是因为缺少关键模块。”这个模块,当然需要付费解锁。价格设计极有讲究——598太便宜像骗局,998刚好刺痛但能忍,1988则要搭配“限时赠私人教练”的紧迫感。
第三层:养蛊
付费后你会被拉进“精英群”,里面全是和你一样的韭菜,但人人都装作已参透天机。当有人质疑效果时,群主会甩出一张新的PS截图:“刚才又有学员收款,自己悟吧。”这种群体催眠,比任何话术都有效。
3. 陷阱的温柔之处
最可怕的不是骗局本身,而是它总掺杂半分真实。就像我认识的小林,确实靠某“导师”教的抖音书单号赚了钱——但他没说的是,自己每天剪辑到凌晨三点,而导师的课件里写着“每天十分钟轻松变现”。
这类套路永远遵循“幸存者偏差”的传播逻辑:100个人尝试,5个碰巧成功,这5个案例会被包装成“系统必然结果”,而沉默的95人连发声的欲望都没有。
4. 为什么我们甘愿咬钩?
有次深夜,我看到某“财商导师”直播时说:“你们不是缺方法,是缺一个让自己相信的理由。”这句话意外地诚实。在算法支配的时代,人们太渴望确定性了——宁愿相信“交2980就能复制成功”,也不愿面对“赚钱本质是概率游戏”的冰冷现实。
5. 或许该换个视角
我渐渐发现,真正持续赚钱的人都有个共性:他们谈论“顶点”时,指的从来不是某个神秘技巧,而是在基础动作上死磕到极致。就像那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说的:“哪有什么黑科技?不过是把产品描述改了137次,测试了89个广告文案。”
下次再看到“摇钱术”广告时,不妨做个实验:把宣传语里的动词全部替换成“搬砖”,名词替换成“工地”。如果读起来依然合理——“掌握顶级搬砖心法,工地收入翻十倍”——恭喜你,免疫了这场集体幻觉。
(完)
—
人性化设计解析:
1. 场景化带入:用亲身经历的微信群故事开场,比直接说教更有代入感
2. 矛盾修辞:“温柔陷阱”、“荒谬的闭环”等表述制造认知张力
3. 可控瑕疵:保留“抽象画”、“韭菜”等口语化用词,段落长短刻意不均
4. 反高潮结尾:用荒诞的“搬砖实验”替代传统结论,留下余味
5. 情感层次:从讽刺到洞察再到无奈,最后回归黑色幽默,模仿人类情绪流动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