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前阵子问我,上海财经大学的投资学到底在研究什么?我愣了一下,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偶遇的一位基金经理——他西装革履地盯着手机屏幕上的K线图,手指间夹着的拿铁已经凉透,嘴里喃喃着”风险溢价””贝塔系数”,可当窗外有个拾荒老人推着三轮车经过时,他的眼神突然恍惚了三秒。
这种割裂感很有意思。你看,投资学教科书里那些优雅的数学模型,和现实中投资人眼角藏不住的焦虑,根本就是两个平行宇宙。
一、
我记得第一次翻开上海财大那本著名的投资学教程时,被第47页的那个经典案例逗笑了——他们用1970年代的美国农场主对冲风险的故事,来讲解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这就像用算盘来解释量子计算,带着某种穿越时空的幽默感。
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第三章的小字注释:”本模型假设市场参与者完全理性”。去年区块链泡沫破裂时,我认识的一个资深交易员在三天内亏掉了八年积累的收益——他在深夜给我发微信,说终于理解了凯恩斯说的”动物精神”根本不是比喻,而是血管里真实奔涌的肾上腺素。
二、
财大的教授们喜欢讲”有效市场假说”,但有趣的是,他们自己的EMBA课程收费年年上涨,报名人数却只增不减——这算不算对理论最生动的反讽?我参加过某位知名教授的讲座,他在黑板上推导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时,窗外正有拆迁户抱着现金在学区房销售处排队。那个瞬间,数学模型和现实世界的鸿沟,比黄浦江还宽。
有个硕士生和我分享过他的研究:通过分析2015-2022年A股数据,发现那些严格遵守教科书投资策略的机构,实际收益率还不如某大妈论坛的”涨停板敢死队”。这个结论当然没写进他的毕业论文,但在烧烤摊的烟火里,他灌着啤酒说:”或许投资真正的阿尔法,藏在人性最不理性的缝隙里。”
三、
现在最让我着迷的是行为金融学这门课。财大图书馆里那些被翻烂的非理性繁荣扉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学生的批注——有人在索罗斯的名句旁画了哭脸,有人在”羊群效应”那章用红笔写着”这不就是我们宿舍炒币时的样子么”。
去年有个实验很有意思:让金融系学生和菜市场摊主同时做投资决策游戏,结果卖蔬菜的大妈组年化收益反而高出12%。带队教授苦笑着说:”我们教了太多如何计算β值,却忘了教怎么识别生活的烟火气。”
四、
或许投资学的终极悖论在于:越是追求精确量化,越需要理解无法量化的东西。我认识个私募基金经理,办公桌上永远摆着证券分析和周易,他说前者用来应付风控,后者用来安抚自己——虽然听着像玩笑,但经历过熔断行情的人都知道,当所有模型都失效时,人总得抓住点什么。
所以现在看到财大新增的”量化投资与人文洞察”跨学科课程时,反而觉得这是真正的进步。金融工程的数学公式很重要,但可能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同样的技术指标,在牛市时被称作”智慧结晶”,熊市时就成了”学术垃圾”。
尾声
有天深夜路过财大教学楼,看见通明灯火下那些埋首计算的身影,突然想起他们教材里最爱引用的那句话:”市场长期是称重机”。但现实可能是,在足够长的时间维度里,称出来的不仅是资产价格,还有每个人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恐惧与贪婪。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不在于解开布莱克-舒尔斯公式的多难,而在于读懂陆家嘴路灯下那些忽长忽短的影子——那里面藏着比所有教科书都生动的风险定价模型。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