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前夜,别急着数钱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又在抱怨第三轮融资卡壳了。这个在共享办公区租了五个工位的生鲜电商项目,上个月刚把BP里”市场规模”的数字后面又添了个零。我听着他眉飞色舞地讲着要烧钱抢市场的计划,突然想起三年前在望京咖啡厅见过的另一个老王——当时他拿着刚融到的2000万,现在公司名字都快从企查查上消失了。
融资这回事,有时候像极了谈恋爱。所有人都教你如何包装自己,却没人提醒你:妆画得太浓,洞房夜容易露馅。我见过太多团队把融资当成终点,PPT写得比产品代码还长,路演时眼里的光能照亮整个会议室,但转身回公司继续用Excel手动核对库存。
真正要命的不是缺钱,而是缺了那根”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弦。去年接触过个做智能硬件的团队,创始人坚持在条款里加了个”三年内不追求盈利”的奇葩条款——后来才知道,他压根没算明白BOM成本,怕投资人发现物料成本就占售价的80%。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比北京早高峰的滴滴拼车还绕路。
有时候我觉得,创业者应该先去菜市场待半个月。看看卖菜大妈怎么用塑料袋的厚度调节毛利,听听水产摊主如何根据天气预判次日进货量。这些藏在市井里的经营智慧,比大多数商学院案例更接近商业本质。毕竟当你拿着BP说”补贴获客”时,大妈早就用”买芹菜送小葱”实践二十年了。

最魔幻的是估值游戏。上次遇到个团队,拿着日活300的APP非要按P/S估值,我说你这流水主要是创始人自己刷的礼物,对方理直气壮:”元宇宙赛道都这么算”。突然理解为什么投资人现在看项目像鉴宝——得先拿紫光灯照照有没有荧光剂。
其实融资前最该做的,是找个雨夜独自走回家。把那些”颠覆式创新””生态闭环”的台词扔进雨水里泡一泡,想想如果明天银行账户清零,你现在做的事还值得抵押房子继续干嘛?这个答案比任何估值模型都重要。
毕竟资本从来不是救命稻草,而是放大镜。它能把优秀的放大成卓越,也能把瑕疵放大成裂缝——在举起放大镜之前,最好先确认自己脸上没沾着早饭的葱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