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点开平安银行的股吧,我总有种误入菜市场的错觉。嘶吼的多头、悲观的空头、装神弄鬼的“老师”、还有那些把K线图当玄学符咒研究的散户——这个虚拟茶馆里,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比财报数字精彩得多。
上周三凌晨,我又看到那位ID叫“价值守望者”的老哥发了篇千字长文。他用三种数学模型论证平安银行被严重低估,最后却突然话锋一转:“不过说真的,我昨天刚割肉了三分之一,老婆说要交孩子补习费。”这种精分现场,恐怕只有A股散户能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
我特别留意到个有趣现象:每当平安银行宣布发力科技金融,评论区必然分裂成两大阵营。一派把“金融科技”当春药,恨不得立刻满仓杠杆;另一派则冷笑“又来讲故事骗傻子”。说实话,这两拨人可能都没仔细看过财报里科技投入的具体流向——毕竟在股吧,情绪永远比事实更有传播力。
有个残酷的真相我憋了很久: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是在投资银行股,而是在玩一种以股票为载体的心理博弈游戏。他们追逐的不是股息率和ROE,而是那种“我比隔壁老王早五分钟建仓”的虚荣感。记得去年三季度财报公布那天,有网友晒出计算器砸出坑的照片,配文“算了三遍净息差还是没算明白,但先骂管理层准没错”。这种荒诞又真实的场景,或许才是股吧最生动的注脚。

最近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越来越多帖子开始用“爱国”绑架投资决策。“支持国货就要买平安银行”这类口号,简直是把价值投资扭曲成行为艺术。要我说啊,真爱国就该让银行好好做风控,别整出些让纳税人兜底的坏账——虽然这话在股吧政治不正确得可能被喷成筛子。
有时候深夜刷帖,会恍惚觉得我们在参与某种现代版求雨仪式。分析师报告是经书,K线是龟甲裂纹,散户们一边磕头一边骂龙王不给面子。其实平安银行基本面哪有这么玄乎?无非是息差、资产质量、中间业务这几件旧衣裳,每年被管理层换个新款式重新亮相罢了。
要是哪天股吧突然集体沉默,只剩下冷冰冰的财务数据和理性讨论,或许才是最大的危险信号。毕竟,喧嚣固然可笑,但彻底寂静往往意味着——连赌徒都懒得下注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