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一场关于尊严的豪赌
老张蹲在自家新盖的塑料大棚边上,手里的烟已经烧到了过滤嘴。这是他今天抽的第七支烟——我数着呢。去年这个时候,他还在深圳的电子厂里拧螺丝,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周末加班双倍工资。现在他回来了,带着全部积蓄和一套从抖音上学来的”现代农业经”。
“你说我这草莓,咋就卖不上价呢?”他吐着烟圈问我。阳光透过塑料膜照在他黝黑的脸上,那些皱纹里夹着泥土,也夹着困惑。
一、返乡潮里的”幸存者偏差”
这两年,农村创业突然成了香饽饽。短视频里到处都是”90后夫妻回村年入百万”的传奇故事,搞得城里打工人心里直痒痒。但有个残酷的事实没人愿意说:十个返乡创业者里,至少有七个会在三年内灰溜溜地滚回城市。
我表弟就是典型案例。去年信了”生态养殖”的邪,把婚房首付砸进去养土鸡。结果遇上禽流感,连种鸡带饲料赔得精光。现在他在外卖平台跑腿,手机壳里还夹着当初和鸡舍的合影——那笑容灿烂得刺眼。
二、政策红利下的认知陷阱
政府确实在砸钱扶持。农业补贴、免税政策、技术培训…纸面上看简直遍地黄金。但很多创业者没搞明白,这些政策就像糖尿病人的胰岛素——能续命,但治不好病。
隔壁村的李会计专帮人套补贴,他跟我说了个黑色幽默:”现在最赚钱的农业项目,是教别人怎么申请农业项目补贴。”这话听着荒诞,但你去各乡镇转一圈,那些崭新的农业大棚里,有多少是真正在种东西的?
三、流量时代的农业幻梦
现在最要命的是,短视频把农业包装成了行为艺术。我见过大学生团队用无人机给稻田摆造型,直播”艺术农耕”打赏比卖粮收入还高。这种模式能火多久?就像去年爆火的”认养农业”,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
有个做有机蔬菜的姑娘跟我说实话:”我们90%的精力都用在拍视频上,真正种菜的时间还没P图多。”她的抖音账号有十几万粉丝,但冷库里滞销的蔬菜正在慢慢烂掉。
四、土地不会配合你演戏
说到底,农业是最诚实的行业。你可以给苹果打蜡,给西红柿催红,但土地不会配合任何人演戏。我认识个海归博士,带着智能温室技术回村种番茄,结果发现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防止老大爷往灌溉渠里倒农药瓶。
老张的草莓现在面临同样困境。他的品种是从日本引进的,甜度能到14%,但批发商说:”菜市场大妈就认个头大的,谁管你甜不甜?”这话像记耳光,抽在所有追求品质的新农人脸上。
五、一场尊严的重建运动
但你说这些创业者傻吗?未必。在电子厂拧十年螺丝,你也分不清自己是人还是机器。而土地至少给你真实的反馈——虽然可能是几个耳光。老张跟我说,看着草莓开花那天,他三十多年来第一次感觉自己”像个人”。
这种尊严感,或许才是农村创业最隐秘的吸引力。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养蘑菇的退伍兵说的:”在部队叠被子要折出棱角,在工厂打螺丝要听见’咔嗒’声,只有在地里,我能听见自己心跳。”
尾声
傍晚时分,老张的大棚来了几个网红主播,说要搞助农直播。他们让老张换上破旧的工作服,在镜头前表演”辛苦劳作”。老张配合着,但趁镜头转开时,他偷偷把名牌运动鞋往泥里蹭了蹭。
我看着想笑,笑着笑着眼眶发酸。这场农村创业热潮,说到底不过是场大型的真人秀。有人来捞金,有人来追梦,还有人只是不想在城市的流水线上,把自己活成个二维码。
老张的草莓最终没赶上春节高价期,但他在微信上给我发了张照片:女儿蹲在田埂吃草莓,嘴角沾着鲜红的汁水。配文就五个字:”值了,接着干。”
这大概就是农村创业最真实的模样——没有逆袭神话,只有一个个普通人在泥土里,笨拙地重建着自己的生活尊严。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