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的幻觉与现实:当资本成为双刃剑
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咖啡时,他苦笑着说自己最近在”融资表演艺术”上花费的时间,比打磨产品还多。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我们是不是正在把融资本身当成了创业成功的勋章?在这个资本狂欢的时代,太多人把融资可行性报告当作了通往财富自由的通关文牒,却忘了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这笔钱吗?
我记得三年前参与过一个智能硬件项目,团队在天使轮就拿到了令人艳羡的估值。当时所有人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却没人注意到投资协议里那个不起眼的对赌条款。结果呢?为了达成那个漂亮的增长曲线,团队不得不放弃需要长期投入的核心技术研发,转而去做来钱快的贴牌代工。最后虽然勉强完成了业绩对赌,但产品竞争力早已被同行甩开三条街。这种饮鸩止渴的融资,说到底不过是给项目办了场风光的葬礼。
现在很多创业者把BP(商业计划书)包装得像科幻小说,动不动就要”颠覆行业”、”重构生态”。但真正经历过周期的人都知道,资本有时候是最短视的玩家——他们追逐风口时的狂热,和恐慌时的撤退速度同样令人咋舌。我特别想问问那些把TAM(总可用市场)算到万亿规模的创业者:您这个预测是用什么魔法算出来的?是靠市场调研还是靠想象力?
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越是经历过失败的创业者,对融资反而越谨慎。他们知道钱进来的时候有多痛快,退出时就有多狼狈。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做SaaS的老兵说的:”拿投资人的钱就像借了高利贷,只不过利息不是用现金而是用你的决策权来支付。”这句话当时让我后背发凉,仔细想想却再真实不过——有多少创始人在董事会里慢慢变成了自己公司的客人?

当然我不是说融资本身是坏事。但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更聪明的资本关系,就像婚姻而不是一夜情。好的投资人应该像个诤友,能在你头脑发热时泼冷水,而不是只会催着你烧钱买增长。遗憾的是,这样的投资人在当下恐怕比独角兽还稀有。
最近看很多报告都在强调单位经济模型和盈利路径,这算是个好迹象。但我怀疑大多数人还是把它当作应付尽调的表演——毕竟在零利率时代泡久了,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资本原来是有成本的。现在美联储加息加到手软,那些靠着故事续命的企业突然发现,原来投资人也是要看财务报表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或许我们应该把融资可行性报告改个名字,叫做”抗风险能力评估书”。毕竟拿到钱只是开始,怎么在资本的压力下保持战略定力,才是真正的试金石。就像冲浪者要知道每个浪头的脾气,创业者也要学会分辨什么是助力什么是陷阱。
说到底,融资这件事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当你最需要钱的时候,往往最不该拿钱;而当你可以从容地说”不”时,最好的机会反而会找上门来。这个悖论,值得每个熬夜改BP的创业者品一品。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