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又被拉进一个理财交流群。群名叫“财务自由之路·2024突围”,光看这名字我就胃里一阵翻腾——像极了健身房推销课的话术,只不过这次卖的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廉价安慰剂。
进群第三天,我目睹了场行为艺术展演。凌晨两点,某个ID叫“涅槃重生”的群友突然开始刷屏晒持仓截图,绿得发慌的基金净值旁边配着鸡汤:“相信国运,定投十年”。五分钟后,另一个顶着动漫头像的00后甩出做空某新能源股的盈利记录,配文:“时代变了叔叔”。最魔幻的是,两人很快被群主双双禁言,理由是“破坏和谐氛围”——你看,在理财群,真实盈亏反而成了最不政治正确的东西。
我混过七个这类群组,发现它们本质上都是新型焦虑交易所。这里流通的不是知识,而是经过精美包装的恐慌情绪。某个自称“十年私募老兵”的群友每天准时在开盘前发恐怖故事:一会儿是某地产债要暴雷,一会儿是美联储要吸干全球流动性。有意思的是,他每发完恐慌小作文,就会“恰好”推荐某个年化12%的“避险资管计划”——这套路粗糙得让我想起菜市场大妈先把青菜踩两脚再打折卖的哲学。
真正有价值的讨论往往死于沉默。有次我实在没忍住,问了句:“为什么从来没人讨论通胀测算口径调整对实际购买力的影响?”消息像石子扔进沥青海,连个涟漪都没泛起。三分钟后,群里的KOL开始分享用这五招教你选出十倍大牛股的公众号长图文。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群成员的身份迁徙。去年还是个谨慎的银行理财经理,今年就变成数字货币布道者;上个月还在哀叹A股跌破3000点,这个月突然开始晒境外赌场包间照片——这些身份切换流畅得让人怀疑皮下是不是同一批算法。有时候我觉得,这些群组根本不是理财交流平台,而是大型现实扭曲力场,在这里所有人都在表演自己想象中的成功人设,就像在滤镜相机里表演自己根本不存在的下颌线。
或许我们都搞错了重点。理财的本质应该是让人生更有选择权,但这些群组却在制造新型枷锁。当凌晨三点还有人@全体成员分析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弦外之音时,当节假日被ETF调仓提醒轰炸时,当每个波动都被赋予道德审判意味时——我们到底是在管理财富,还是被某种异化的财务焦虑所奴役?
有天下班路上,我看着地铁玻璃里映出的自己:三十岁不到的发际线,眼下挂着的两袋疲惫,手指却还在条件反射地刷新群消息。突然想起小时候陪外婆去储蓄所,她把皱巴巴的存折递进柜台时那种安稳的神情。现在我们的投资工具先进了百倍,但那种踏实的幸福感,反而成了最稀缺的alpha。
(退出群聊前我最后发了条消息: “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是每天能多睡半小时的底气。” 意料之中地,这条消息和之前所有关于生活本质的讨论一样,迅速沉没在K线图的洪流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