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的狂欢与沉默的代价:我眼中的“大小非”困局
去年秋天,我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闲聊。窗外霓虹闪烁,他忽然指着对面证券大厦笑问:“你说,那些每天喊着价值投资的人,真能看懂股东减持公告里藏着的潜台词吗?”这个问题像根刺,扎进了我对A股市场最深的困惑里。
所谓“大小非”,表面看不过是股改留下的限售股解禁规则——大非指股改前占比超5%的限售股,小非则是5%以下的零散筹码。但在我看来,这套规则早已异化成一场资本与散户的认知博弈。就像玩德州扑克时,有人不仅能看到你的底牌,还握着随时修改规则的权力。
最讽刺的莫过于“解禁即减持”的潜规则。我统计过2023年创业板数据,解禁后三个月内减持比例超60%的公司,股价平均跑输大盘22%——这哪里是所谓的“流动性释放”,分明是精准的财富转移。某次调研时,一家半导体公司董秘酒后吐真言:“我们也不想刚解禁就抛,可基金通道费、质押利息、对赌协议都在逼着我们变现啊!”你看,连减持者本身都可能戴着镣铐跳舞。
但真正让我脊背发凉的,是某些“创新型减持”的伦理黑洞。去年某医疗企业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折价12%抛售,接盘方竟是其连襟控制的私募产品——看似合规的操作,实则是把散户当韭菜收割的流水线作业。这让我想起经济学家索罗斯那句“市场天生不平等”,在A股,这种不平等被制度漏洞放大成了赤裸裸的掠夺。

或许有人会说限售期是在保护投资者,但保护伞下滋生的却是更精明的套利模式。就像把饿狼关进羊圈旁的笼子,虽然暂时安全,却让羊群忘记了狼嚎的危险性。现在有些庄家甚至专门盯着解禁日历建仓,利用散户对“利空出尽是利好”的误解反向割韭菜。
有意思的是,境外市场对此的处理反而更“残忍”。美股限售股解禁前通常要经过做空机构三轮以上的狙击,股东得真刀真枪证明自己值得长期持有。而我们的市场总试图用温柔的方式化解尖锐矛盾,结果就是每次解禁潮都变成惊弓之鸟的集体逃亡。
最近科创板搞的询价转让算是个进步,但本质上仍是换汤不换药——就像允许猎人在菜市场公开叫卖猎物,虽然规范了交易场所,却改变不了狩猎的本质。或许真正该改革的不是减持方式,而是那股“上市即致富”的原始冲动。
深夜复盘时我常想,什么时候我们的股东减持公告能不再引发恐慌,而是像伯克希尔哈撒韦那样被当作价值风向标?那天到来之前,所谓“大小非”将始终是悬在A股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不过握剑的手,早已从监管者变成了资本玩家。
(注:本文提及的具体数据及案例已做模糊化处理,仅作观点论证之用)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