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网站开始教你做人
上周深夜刷到一个理财平台的广告,视频里西装革履的”导师”正激情澎湃地讲述如何用复利实现财富自由,背景音乐煽情得像是要送人上太空。我忽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咖啡厅偶遇的投行朋友——当时他盯着拿铁拉花突然苦笑:”现在最赚钱的生意,是教别人怎么赚钱。”
这话真他妈精辟。
现在的理财网站早就不满足于当个冷冰冰的工具了。点开任意一个APP,开屏动画都在告诉你”财务自由不是梦”,满屏飘着”年化15%+”的弹窗,仿佛错过今天就要穷一辈子。最魔幻的是,某些平台甚至搞起了”理财社交圈”,晒收益图成了新型凡尔赛,亏钱日记反而收获最多点赞——这年头,连破产都能变成内容创业。
我表弟去年沉迷某个号称”小白也能年入百万”的课程,花了8888买终身会员。结果发现所谓的”独家策略”就是把巴菲特名言用PPT重新包装,而那个履历光鲜的”首席分析师”,半年前还在朋友圈代购面膜。讽刺的是,当他要求退款时,对方反而推荐他成为”推广合伙人”:拉新人能拿50%抽成。得,镰刀进化到能自产自销了。

不是说所有平台都这样。有些确实在认真做投教内容,但架不住整个行业都染上”知识付费”的癫狂。当理财课开始用”限时秒杀”的套路,当K线图分析要和”五行风水”捆绑销售,当定投策略被包装成”穿越牛熊的绝世秘籍”… 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宁愿把钱埋后院——至少土壤不会给你推送”尊享VIP服务”。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某些平台的”人性化设计”。根据你的操作习惯精准推送”您可能错过的牛股”,亏损时自动弹出”大师诊股”浮窗,甚至半夜给你发”行情波动提醒”… 这套行为心理学玩得比赌场还溜,却打着”科技赋能”的旗号。说到底,哪有什么AI理财,不过是把人性弱点代码化罢了。
前两天看到某平台新推出了”家庭资产健康检测”,输入数据就能生成五彩斑斓的雷达图。我试着填了套假数据:月薪三千,负债十万,风险偏好选”极度激进”。系统果然贴心地推荐了五倍杠杆的期货合约——这哪是理财建议,分明是通往天台的快速通道。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花哨的理财网站,而是像老派银行经理那样拍着桌子骂醒你的人:”别碰你不懂的东西!” 可惜这样的声音,早就被算法埋没在”十倍收益”的狂欢里了。
现在每次看到”理财改变命运”的slogan,我总会想起那个经典的华尔街段子:牛市中每个人都是天才,直到退潮时才发现谁在裸泳。而现在的情况是,某些平台不仅收走了泳衣,还在沙滩上竖起了付费更衣室。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