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职问”拿到融资时,我在想什么
上周和一位做HR的朋友喝酒,聊起最近的招聘市场,她突然感慨:“现在的小孩啊,简历越来越漂亮,但一开口问的问题,十个有八个都像是同一个培训班教出来的。”她抿了口酒,又补了一句:“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他们到底是在找工作,还是在完成某种标准化通关任务?”
这话让我愣了一下。恰好第二天,就看到“职问”又融资了的消息。
坦白说,我第一次知道职问,是两年前一个学妹转发给我的——她当时正疯狂刷他们的“行业百科”和“面试真题库”,像准备高考一样虔诚。我问她:“你觉得这些真能帮到你吗?”她犹豫了几秒,说:“不知道,但别人都在看,我不看就感觉自己亏了。”
这种心态,某种程度上成了职问这类平台的生存土壤。我们这代人(或者说,每一代人)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总会本能地寻找某种“确定性幻觉”。而职问做的,就是把求职这件充满偶然性的事情,包装成一套看似可控的标准化流程:行业地图、面试套路、简历模板… 它告诉你,只要按照这个攻略打怪,就能顺利通关。

但问题恰恰在于,职场从来不是一场有标准答案的考试。
我见过太多手握“面经宝典”的年轻人,在面试时对答如流,甚至能预测出考官的下一个问题。但一旦被问及“你为什么想做这个?”或者“你觉得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是什么?”,眼神立刻开始闪烁——那种精心排练过的流畅感瞬间崩塌,露出底下仓促堆砌的脚手架。
这让我想起早年间的留学中介。最初只是信息差服务,后来逐渐演变成“包装流水线”:帮你编实习经历、代写文书、甚至培训如何“表演”出招生官喜欢的个性。职问目前当然还没到这一步,但那种将人“产品化”的倾向,已经隐约可见。
融资消息里反复强调的“AI赋能”、“个性化推荐”,听起来美好,但细想之下却有点悚然——如果连你的职业选择都要被算法推荐,那我们和被精准投喂的短视频用户有什么区别?算法或许能告诉你“过去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进麦肯锡”,但它永远无法回答“你究竟该不该进麦肯锡”。
某种程度上,职问的成功恰恰折射出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我们越来越迷信“方法论”,却越来越不敢面对真实的、充满试错成本的探索过程。就像很多人宁愿花1999买一套“职场进阶课”,也不愿主动约一位行业前辈喝杯咖啡——前者提供虚假的安全感,后者却要求你暴露真实的笨拙和不安。
当然,我并非全盘否定职问的价值。它确实拆解了信息壁垒,尤其对那些缺乏资源和门路的年轻人而言,至少提供了一张“入场地图”。但地图终究不是领土,攻略也代替不了真实冒险。
融资新闻通稿里,创始人兴奋地谈论“用户增长”和“市场占有率”。而我却想起那个喝完酒的朋友最后说的话:“有时候我反而会多看一眼那些简历不那么‘标准’,但能看出真实思考痕迹的候选人——至少说明,他们还没被彻底驯化。”
职问的融资成功或许证明了一个事实:在这个时代,教人如何“安全地冒险”,本身就是一门最没有风险的生意。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