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的炼金术士:当理财课变成一场集体幻觉
上周路过写字楼电梯,听见两个年轻人热烈讨论着”被动收入”和”财务自由时间表”。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想起三年前坐在某酒店会议室最后一排的自己——手里攥着4980元的付款凭证,仿佛握住了一把打开财富之门的钥匙。
讲师穿着定制的西装,袖扣在投影仪光线下偶尔闪出冷冽的光。他身后PPT上滚动着复利计算公式,嘴里蹦出的每个数字都像经过精密设计的催眠指令。”只要跟着我的系统,月入五千也能在五年内实现资产翻倍”,这话术像极了传销组织里的誓词,只不过包装上了Excel表格和专业术语。
有趣的是,这些课程真正贩卖的从来不是理财知识,而是对不确定未来的虚假掌控感。当年轻人被房贷、婚恋、职场压力挤压得喘不过气时,有人递来一套号称能”破解金钱密码”的秘籍,这诱惑堪比沙漠里的海市蜃楼。我亲眼见过同班学员抵押房子跟投讲师推荐的”必胜项目”,结果碰上P2P爆雷时,那位讲师早已换个名头继续开新课。
最讽刺的是,真正通过理财实现阶级跃迁的人,反而最抵触这类培训。我的投资人朋友说得犀利:”巴菲特不会花2999教你怎么读财报,索罗斯的赚钱秘籍怎么可能放在十九块九的音频课里?”金融市场的残酷在于,当某个赚钱方法被做成标准化课程大规模售卖时,这个方法本身就已经开始失效了。

不是说理财知识无用,而是现代人患上了”知识囤积癖”。手机里存着20G投资教程的人,可能连基金开户都没办理。这种囤积带来的虚幻满足感,某种程度上成了新时代的精神鸦片——我们假装在努力摆脱贫困,实则只是在收藏另一种形式的焦虑。
还记得课程结束时集体宣誓的荒诞场景:五十多个成年人举着右拳承诺”坚持定投二十年”,像极了某种神秘组织的入会仪式。后来我翻看学员群聊天记录发现,能坚持执行三个月理财计划的人不到十分之一,大多数人第二天就又回归刷信用卡买新款手机的生活轨迹。
或许我们该承认,比起学习理财技巧,现代人更急需的是对抗消费主义洗脑的勇气。当整个社会都在教你怎么花钱时,那些教人存钱的课程自然显得弥足珍贵——即便它们本质上只是把常识包装成高价商品再卖给你。
现在每当看到”财务自由速成班”的广告,我总会想起那位讲师腕上晃着的劳力士。不知道他是否通过自己那套理财系统实现了财富自由,但确定的是,靠着收割焦虑,他确实先自由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