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的咖啡厅,我听见邻座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热烈讨论着”杠杆策略”,他们的拿铁旁放着证券从业教材,iPad屏幕上闪烁着融资融券的K线图。我突然想起2015年那个闷热的夏天,某个私募朋友在强平通知响起时,把打火机扔进江里的弧度——像极了被杠杆折断的脊梁。
融资融券平台本质上是个精巧的悖论:它既赋予散户与机构同台竞技的武器,又在交易协议第37条用六号字体埋下绞索。某券商朋友私下告诉我,他们最赚钱的客户从来不是牛市里翻十倍的天才,而是那些在震荡市里反复补仓的普通人——就像赌场更爱细水长流的散客而非挥金如土的豪客。
令人不安的是,这套系统正在制造新型的认知扭曲。我认识的一位中学教师,去年在新能源赛道通过融资实现账户翻番后,现在开口闭口都是”风险敞口管理””杠杆性价比”,却忘了自己最初只是想做价值投资。杠杆就像给自行车装上火箭发动机,大多数人还没学会平衡就妄想突破音障。
监管层最近要求券商下调融资利率的动作颇值得玩味。这表面上降低交易成本的好事,或许在更深层意味着系统性的焦虑——当两融余额突破1.8万亿时,这个数字已经不再是市场活力的勋章,而更像悬在流动性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毕竟中国股市的记忆里,从来都不缺少从强制平仓到系统性风险的闪电传导案例。

最讽刺的莫过于算法推荐制造的信息茧房。某主流融资融券APP的推送机制,会刻意给亏损用户推送”成功翻本”的传奇故事,就像给糖尿病患者注射葡萄糖。我在产品经理酒局上听过赤裸的坦白:”我们要的不是用户理性,而是持续的多巴胺分泌。”
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杠杆的哲学意味。古代威尼斯商人抵押船队时,面对的是真真切切的海浪与风暴,而现代投资者抵押数字资产时,对抗的却是自己大脑里原始的多巴胺分泌机制——这根本是场不对等的战争。
当某天看到外卖小哥在电瓶车上查看融资账户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早已超越金融工具的范畴,变成了某种社会心理现象。杠杆时代真正的风险或许不在于账户爆仓,而在于我们都患上了一种集体幻觉:把命运的缰绳错当成可以无限拉伸的橡皮筋。
毕竟太阳底下无新事,所有被杠杆终结的传奇,最初都诞生于”这次不一样”的致命错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