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喝酒,他忽然说起打算把年终奖扔进养老FOF里。”就当给三十年后的自己存个酒钱”,他晃着酒杯笑道。我盯着杯壁上滑落的水珠,忽然觉得我们这个世代对养老的认知,像极了这杯威士忌——明知是缓慢的醉意,却偏要兑上可乐自欺欺人。
养老FOF本质上是个时间游戏。但真正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我们这代人的”养老焦虑”早被资本做成了甜品架上的马卡龙——色彩缤纷得让人忘记糖霜底下是空心的。那些宣传页上牵手看夕阳的银发夫妻,永远不会告诉你他们的账户可能正被某个28岁的基金经理拿着元宇宙概念股当积木玩。
我三年前买过某知名养老FOF,当时被他们”稳健增值”的slogan打动。结果去年Q3季报显示前十大持仓里藏着三只光伏ETF,波动率堪比过山车。打电话问客服,对方用培训手册式的语气解释:”这是考虑到长期赛道布局”。见鬼!我75岁时候需要的是现金流而不是赌哪个技术路线能活到下一个十年。
最讽刺的是,所谓”目标日期策略”本质上是个行为艺术。就像给马拉松选手发不同颜色的运动饮料,但最终都通向同一个体育场——区别只是看台上赞助商广告牌换了几茬。有次在陆家嘴听某个基金经理侃侃而谈下滑曲线设计,我忽然想起外婆的缝纫机踏板,那个真正伴随她四十年的”稳健资产”甚至没有年化收益率报表。
但话说回来,我们这代人又有什么选择呢?养老金替代率都快成科幻小说概念了,银行理财打破刚兑后比薛定谔的猫还难捉摸。养老FOF至少包装出一个”专业人在操心”的幻觉——就像明知预制菜不好吃,但总比饿着强。
有个做量化的朋友私下吐槽,说现在养老FOF最爱干的事就是抱团茅台+宁德时代,美其名曰”核心资产打底+成长增强”。听得我直冒冷汗,这哪是养老,分明是开着改装跑车冲退休年龄线,还得祈祷别在半路没电或者醉驾。
或许真正的悖论在于:当养老规划周期超过大多数基金经理的职业寿命时,我们其实是在用自己的人生赌别人职业生涯的KPI。就像让外卖小哥决定你未来三十年的食谱搭配,虽然他可能下个月就转行去送快递。
最近我把那个养老FOF转成了货币基金,虽然收益跑不过通胀,但至少半夜不会突然想查净值。朋友笑我保守,我反问他:”等你七十岁的时候,是想每天能安稳喝粥,还是指望某天突然能吃上米其林?” 他盯着杯底的冰块沉默了整整一分钟。
养老这件事,或许从来不该是场豪赌,而是学会与时间和平共处——就像知道威士忌终究会醒,但至少享受此刻杯中的琥珀流光。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