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喧嚣中的冷眼:中信证券与散户的迷梦
上个月在陆家嘴某咖啡馆,邻座两位穿着西装却掩不住青涩的年轻人正热烈讨论着“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推荐的光伏板块”。他们亢奋地划着手机屏幕,计算着虚拟收益的模样,令我想起2015年那个燥热的夏天——当时也是在这家咖啡馆,我亲眼目睹一个中年男子因杠杆爆仓而瘫软在皮质沙发里,手机屏幕上闪烁的正是中信证券的紧急风险提示。
中信证券作为投行巨擘,其研报常被散户奉若圣经,这种荒诞的依存关系始终令我困惑。当某天突然发现小区保安都在讨论“中信说消费股迎来拐点”时,某种警惕感便油然而生。这让我联想到古罗马的占卜师——他们观察飞鸟内脏预测收成,而现代金融祭司们则用K线图和宏观数据编织预言。区别或许在于,占卜师至少不会向信徒收取交易佣金。
深入这个机构的肌理,会发现某种精妙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它是国家队的代言人,承销着关系国计民生的巨无霸IPO,像金融领域的发改委;另一方面又在两融业务中扮演着赌场荷官,向赌徒们发放筹码。这种分裂在2022年9月某天达到极致:当天上午发布警惕新能源泡沫的专题报告,下午却为某光伏企业成功发行百亿可转债。这种左右互搏之术,恐怕连金庸笔下的周伯通都要叹服。
最耐人寻味的是其研报的修辞艺术。仔细拆解其逻辑链条,会发现大量“虽然…但是…”的辩证陷阱。比如“短期承压不改长期向好”这类万能句式,既为未来下跌预留了解释空间,又不妨碍当下继续唱多。这种语言腐败现象,堪比中世纪出售赎罪券的教士——既告诉你罪恶的严重性,又承诺只要你付费就能获得救赎。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中信证券这类机构实则是转型期中国的特殊镜像。当旧有的计划经济基因与野蛮生长的资本欲望杂交,便诞生了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奇异生物。它在科创板IPO审核中表现得像严谨的大学教授,在自营盘操作时却像澳门赌场的VIP客户。这种身份切换间的道德弹性,或许正是中国式资本市场的核心隐喻。
某个雨夜翻看其历年财报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枯燥数字背后暗藏的权力叙事。那高达千亿的资产规模里,既凝结着国企改制的历史遗产,又浸透着无数散户破碎的发财梦。当看到“受托管理资金规模”项下天文数字时,恍惚觉得这不是资产负债表,而是当代中国的集体焦虑指数。
或许我们始终误解了金融的本质。它从来不是严谨的科学,而是用数学包装的叙事艺术——而中信证券恰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说书人之一。下次当你看到其研报首页“谨慎推荐”的评级时,不妨将其解读为“故事才刚刚开始”的隐喻。在这个由数据和欲望共同编织的现代神话里,每个人既是听众,也是待宰的祭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