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K线开始讲故事
说真的,每次打开股票软件,我都觉得自己在看一部荒诞现实主义连续剧。上周三,当我看到某新能源龙头单日振幅超过18%的时候,正巧咖啡店老板在抱怨牛奶又涨价了——这两件事看似毫不相干,却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股市根本不是经济晴雨表,而是集体焦虑的情绪映射仪。
记得去年在陆家嘴某私募交流会上,一位基金经理醉醺醺地拉着我说:”现在做基本面分析?不如去庙里求签来得准。”当时觉得是玩笑话,现在想来竟有几分真理。你看看最近这些妖股,业绩亏得越狠,涨得越疯,仿佛在玩一场”看谁先眨眼”的死亡游戏。
最讽刺的是,当所有人都在谈论”价值投资已死”时,我那个从不炒股的姨妈突然开始向我推荐某元宇宙概念股——她说是在广场舞姐妹群里看到的”内幕消息”。这种荒诞感让我想起2015年牛市顶峰时,连小区保安都在讨论杠杆配资。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总是换着马甲重演。
或许我们现在遭遇的,是一场认知层面的降维打击。当算法交易能在0.01秒内完成人类需要研究一周的决策,当抖音上的财经网红比券商首席拥有更多信徒,传统的分析框架正在以令人不安的方式失效。我尝试用过去十年的数据模型预测近期走势,结果比抛硬币的准确率还低——这不是在说笑。

有意思的是,在这种混沌中,某些长期被忽视的板块反而显露出反常的韧性。就像我持续观察的某家传统制造业公司,毛利率连续八个季度提升,股价却横盘了三年。直到上个月某外资突然大举建仓,才引发市场关注。这种错配让我怀疑,或许真正的机会从来不在热门赛道里,而在大众的视觉盲区中。
说到情绪波动,最近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每当大盘暴跌时,财经论坛的段子手活跃度就直线上升。从”绿色环保概念股”到”韭菜的自我修养”,这种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某种程度上比K线图更能真实反映市场情绪。毕竟人在真正绝望时,是没心情编段子的。
站在这个诡异的分水岭上,我倒觉得不必过分悲观。回顾A股三十年的每一次系统性崩溃,最后都成了新生态的重构契机。就像2018年去杠杆挤出的泡沫,反而为后续的科创板和注册制改革铺平了道路。现在的混乱,或许正孕育着我们还无法想象的变革。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今天又是每月定投的日子。管它短期怎么震荡,长期来看,现在每份买入的筹码,可能都是未来某个转折点的见证者——这么想着,突然觉得当下的波动也没那么可怕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