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和老陈坐在他新开的保龄球馆二楼,看着底下稀疏的客人发呆。窗外飘着雪,室内暖气开得足,但那种冷清感却像渗进骨头里。”你说,我投这三百多万图什么?”他猛吸一口烟,”就图个情怀?现在想想,真他妈像个傻子。”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保龄球馆这玩意儿,在大多数人印象里还停留在90年代的流行符号——霓虹灯、彩色球道、年轻人聚会的热闹场景。但你要真把它当成一门生意来盘算,里面的门道可比扔个全垒打复杂多了。
先说硬件投入这块。老陈的12条球道,进口设备一条就要15万,国产的能便宜三分之一,但故障率能让你天天想骂娘。更别说那些隐形开销:场地层高至少要4米5,否则球道都装不下;地板承重得重新加固,每平米又是大几千;排烟系统要单独做,消防验收能折腾掉你半条命。这些细节,没干过的人根本想不到。
我见过太多投资者栽在”情怀溢价”上。有人非要搞复古美式装修,实木吧台、真皮沙发一顿堆,结果预算直接翻倍。其实现在年轻人要的是社交体验,不是豪华装修——抖音上爆火的那几家球馆,都是靠主题派对和跨界营销杀出来的,装修反而走的是工业简约风。

最要命的是运营成本。你以为买了设备就完事了?每天打蜡机的耗材、pin-setter的日常维护、电脑计分系统的更新,这些固定支出像流水一样。更别说现在人工成本涨得离谱,一个懂设备维修的师傅月薪没一万五根本留不住人。老陈有个月光维修费就花了三万多,气得他差点把机器砸了。
但你说这行完全没机会?也不尽然。上个月我去上海看了一家开在商业综合体顶楼的球馆,人家把保龄球和livehouse、精酿酒吧结合起来,周末一场主题夜活动单日流水就能破十万。关键是现在年轻人追求新奇体验,单纯的打球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了——要拍照打卡、要社交属性、要沉浸式氛围,这些软性投入反而比硬件更重要。
有意思的是,疫情后这个行业居然出现了反常增长。憋久了的年轻人需要线下娱乐,但传统KTV、电影院又缺乏新鲜感。我认识个在北京通州开店的老板,去年趁着租金低谷期抄底了个废弃仓库,现在工作日上座率都能到七成。他说秘诀是放弃了传统年卡模式,改做按局收费+饮品套餐,把门槛降到一杯奶茶钱的水平。
说到底,投资保龄球馆早就不是简单的算术题。它考验的是你对新消费趋势的把握能力——要知道现在年轻人扔保龄球时,左手拿着手机拍视频,右手端着鸡尾酒,注意力可能比球瓶散得还快。你要是还照着二十年前的模板去投资,怕是连瓶都碰不到。
老陈最后把那根烟摁灭在烟灰缸里,说了句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话:”这行就像打保龄球,你以为瞄准了就能全中,其实球出手那刻才知道有没有吃板。”现在他的球馆勉强收支平衡,但他说还在等一个全垒打——也许就是下一个爆款营销活动,也许是突然刮起的怀旧风潮。谁知道呢?投资这件事,有时候就是一场关于运气的行为艺术。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