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丛林中造一艘自己的船
去年夏天,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顶层酒吧遇见了一位老同学。他晃着威士忌杯苦笑说:”我们这些金融民工,天天帮别人管钱管得风生水起,自己却连个像样的投资工具都没有。”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或许正是这种荒诞感,催生了我后来参与设立基金公司的执念。
很多人以为开基金公司就是凑够2个亿注册资本,找几个明星基金经理站台。但真正趟过这摊水的人才知道,最要命的根本不是钱和牌照——去年某知名机构募集了80亿产品,三个月后团队内斗散伙的闹剧还历历在目。说到底,这个行业卖的不是收益率,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契约。
我特别反感那些把风险控制做成PPT行为艺术的公司。记得有家新锐机构在路演时展示了七层风控体系,结果第二年就踩中了某地产债的雷。反倒是我认识的一个小团队,创始人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亲手核对所有头寸的流动性指标,这种近乎偏执的”手工风控”却让他们躲过了三次市场暴跌。
现在很多年轻人被华尔街之狼洗脑,以为这行就是香车美酒。实际上大多数初创期基金经理过得像苦行僧——我见过北大毕业的基金经理边啃煎饼果子边改模型,也见过管理过百亿资金的大佬在监管新规出台后连夜重写全部合同条款。这个行业最讽刺的是,当你真正开始操心投资人收益时,往往是最不赚钱的时候。

最近AI选股概念火得发烫,但说实话我对此充满警惕。某家号称用机器学习做量化的机构,本质上还是在用三十多个因子做线性回归。投资终究是门艺术,就像你没法用算法解析梵高的星空——那些突然爆发的黑天鹅、政策转向时市场的集体情绪,这些藏在数据褶皱里的东西,才是真正决定生死的关键。
如果你现在问我设立基金公司的核心要义,我会说首先要做好当”职业背锅侠”的准备。去年新能源板块暴跌时,某个管理人的应对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自掏腰包跟投200万,还给每个持有人手写了道歉信。这种近乎迂腐的担当,反而让他在今年逆势新募了15亿。在这个信任比黄金稀缺的时代,有时候笨办法才是快车道。
说到底,基金公司不是印钞机而是艘破冰船。每个深夜还在盯美盘的研究员,每个为0.1%超额收益绞尽脑汁的交易员,他们不是在追逐财富神话,而是在完成一场关于信任的极限实验。当市场狂欢时有人保持清醒,当恐慌蔓延时有人坚守价值——或许这就是我们执意要造这艘船的意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