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文旅投资的老友在屯溪老街喝茶,他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影叹气:”现在投黄山,就像在雾里找路——你以为踩的是花岗岩,下一秒可能就踏进开发商挖的坑。”这话糙理不糙。十年前我第一次爬天都峰时,沿途还能遇见挑着扁担卖毛豆腐的本地人,现在缆车站口清一色挂着某连锁奶茶店的荧光招牌,恍惚间还以为误入了哪个一线城市商圈。
资本对黄山的改造总带着某种诡异的撕裂感。西海大峡谷的悬崖栈道用着德国进口的防滑钢板,但山腰民宿的污水处理系统却时常”季节性瘫痪”——旅游旺季直接往溪流里排,等环保部门上山检查时恰巧遇上”设备检修”。这种精明的算计让我想起徽商老祖宗们的经营哲学,只不过当年胡雪岩挂的是”戒欺”匾额,现在某些投资人办公室里挂的是”现金流优先”的KPI曲线图。
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黄山管委会去年曾推出”云巅茶舍”招商项目,标书里要求经营者必须掌握传统黄山毛峰技法。结果中标的是个做区块链起家的90后,他给每套茶具都贴了NFT二维码,客人扫码就能看AI生成的制茶动画。真正跟着老师傅炒茶二十年的本地茶农,连投标保证金都凑不齐。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投资逻辑,就像用无人机给迎客松施肥——技术层面无可指摘,但总让人觉得哪儿不对劲。
我跟踪过某私募基金在汤口镇的改造项目,他们给百年徽派老宅装地暖时意外发现了夹墙里的明代地契,投资人第一反应是联系拍卖行而非文物局。后来因为产权纠纷项目搁浅,那栋拆得只剩框架的老宅现在用防雨布罩着,像块揭不掉的创可贴粘在青石板巷弄里。当地老人说这是祖辈显灵阻挠,要我说这根本是资本对文化基因的排异反应。

现在最危险的趋势是”元宇宙登山”这类概念炒作。有家上市公司声称要开发AR观景平台,让游客戴着VR眼镜在酒店床上”云游览”。试问谁会花千元机票跑来黄山躺着看电子屏?这就像把歙砚磨碎了做手机贴膜,完全是价值错位的荒诞行为。但偏偏这类项目能拿到补贴——因为PPT里写着”赋能传统文旅数字化转型”。
真正值得押注的反倒是那些”慢变量”:比如黄山学院正在做的松材线虫病防治研究,或者黟县村民自发的古民居榫卯结构数据库。这些项目短期内看不到回报,却决定着三十年后游客看到的是活着的文化肌理,还是迪士尼式的仿古布景。可惜现在基金募资路演时,你说保护古松群落还不如讲智慧停车场的故事来得融资快。
上次在玉屏楼遇到个守了三十年气象站的老工程师,他指着正在安装人脸识别闸机的工人苦笑:”现在连山里的云雾都要被算法预测了,可还记得徐霞客当年淋着雨等云海的那份痴气?”这话突然点醒了我——黄山的投资价值从来不在索道客运量或酒店入住率报表里,而在于能否让百年后的登山者,依然能感受到人类对天地最初的那份敬畏。
或许真正的投资智慧,是学会在财报的空白处记账:为未被水泥覆盖的苔藓估值,给依然能听见山涧鸣响的寂静定价,把挑夫哼唱了四百年的徽州小调纳入无形资产。毕竟当所有LED灯光秀都熄灭后,值得我们世代守护的,终究是那座不需要任何注释的青山。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