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周给我发来一个段子:”当代年轻人理财现状:工资到账五分钟,三分钟转余额宝,两分钟还花呗。”笑完我盯着手机屏幕发了很久的呆——这哪是段子,分明是我过去三年的真实写照。
去年秋天某个加班的深夜,我第无数次对着基金账户里跌穿止损线的数字叹气时,突然冒出一个叛逆的念头:如果彻底放弃”努力理财”的执念,结果会不会反而更好?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像颗种子,催生了我为期278天的”懒人投资实验”。
实验规则简单到可笑:每月10号定投3000元到某个大型指数ETF,卸载所有财经APP,只在每季度末查看一次账户。你猜怎么着?当我忍住无数次想高抛低吸的手,像个树懒般坚持到今年夏天,收益率竟然跑赢了85%的主动型基金——包括我那个每天盯盘8小时、头发日渐稀疏的基金经理朋友。
这让我想起老家巷口的麦芽糖师傅。别人总催他尝试新口味、搞网红营销,他却三十年如日守着铜锅:”火候到了自然甜,折腾多了反而苦。”现在品出味儿来了,金融市场的本质何尝不是熬糖?那些K线图上的上蹿下跳,多半是我们用焦虑催生的泡沫。

有意思的是,真正的”懒”其实需要极致的自律。就像我实验期间遭遇过单日暴跌5.3%的恐慌,当时抓心挠肝想止损的冲动,比健身时对抗奶茶诱惑难上一百倍。后来在笔记本上涂鸦般写下一句话:”市场波动收割的是情绪税,而懒人唯一的武器就是装死。”
当然不是说要把钱埋进后院当陶渊明。我的”懒”本质是战略性的勤快——花两周时间严选3只宽基指数基金,然后像结婚宣誓那样坚持定投。这比每天追热点、听内幕消息消耗的精力少90%,但需要克服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掌控欲。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地铁上刷股票软件的年轻人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戴着降噪耳机听播客的”佛系投资者”。某种程度这反映了世代价值观更迭——我们开始拒绝被数字绑架,更愿意用时间换空间。就像我那个95后实习生说的:”基金经理赚管理费,大V赚流量费,只有我能赚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
当然这套方法论未必适合所有人。如果你享受市场搏杀的快感,或者拥有 insider information 的渠道,完全没必要学我当咸鱼。但对于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上班族,或许该坦诚接受一个事实:在专业机构主导的金融市场里,偶尔躺平不是认输,而是把镰刀还给庄家的智慧。
实验结束时我做了个行为艺术:把交易软件图标和植物大战僵尸放在同一屏。每当想操作时就先打两局游戏——结果发现种向日葵收阳光的收益,居然比频繁调仓还稳定。你看,人类在虚拟农场里都懂得春播秋收的规律,怎么换成真金白银就忘了呢?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