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清迈的咖啡馆里,我遇到了马克——一个靠接国外设计订单为生的加拿大程序员。他晃着手机对我说:”看,又一笔美元到账,比加拿大税务局快多了。”但当我上个月尝试效仿他时,却发现自己像掉进了金融版爱丽丝梦游仙境。
银行柜员的困惑眼神至今让我难忘。当我询问个人接收大额外汇的流程时,那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大叔突然变得像个第一次看到智能手机的原始人。”您是说…境外个人给您汇款?”他反复确认的语气,仿佛我在申请成为国际间谍。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荒诞的事实:在这个能一键购买非洲手工艺品的时代,个人收外汇竟然还像在进行某种地下交易。银行系统似乎永远停留在”要么你是跨国企业,要么你就是可疑分子”的二元思维里。
我偏爱西联汇款这种”古老”方式——没错,就是那种需要神秘密码的绿色招牌店铺。但每次填写表格时,总有种在参与某种金融行为艺术的错觉。金额超过5000美元?恭喜你,准备好迎接银行反洗钱部门的”亲切问候”吧。有次我开玩笑地对客户说:”要不我们改用比特币?”结果第二天就收到银行风控部门的电话——他们的效率从没这么高过。

最讽刺的是,当我在Reddit上看到美国网友讨论Venmo转账的轻松时。某个叫Jake的用户写道:”昨晚酒吧打赌输给室友200刀,三秒就转过去了。”而此刻我的中国朋友正为解释一笔500美元的正当性,准备了三份合同和公司营业执照。
某种程度上,这成了数字游民阶层的隐形门槛。你知道最令人沮丧的是什么吗?不是繁琐的手续,而是整个系统透露出的不信任感。仿佛每个想收外汇的普通人,都默认带着洗钱嫌疑的原罪。有次我突发奇想,要是把华尔街之狼里那些真正的金融犯罪手段,和我们这些小人物战战兢兢的收汇经历对比着看,简直是绝妙的黑色幽默。
或许这就是金融全球化的吊诡之处——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但普通人想要接住这些流动的资本,却要穿过无数个官僚主义的针眼。我不禁怀疑,那些宣称”世界是平的”的全球化先知们,可能从没亲自去银行办过外汇入账。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去年在巴厘岛遇到的自由摄影师莎拉。她得意地展示着用PayPal接收全球客户的款项,直到某天账户突然被冻结——没有任何解释,就像数字世界的一次沉默谋杀。)
所以现在当有人问我”个人怎么收外汇最方便”时,我会先反问:”你准备好玩一场规则永远在变的金融俄罗斯轮盘赌了吗?”因为说到底,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关于我们究竟被允许以何种方式参与全球经济的隐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1968/